“早餐,一碗舂米就着咸菜,米粒饱满,回口甘甜。”吃着这份历时5个多月才完成的“早餐”,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大二学生刘淏林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原来,这顿“早餐”是他亲手种植的杂交水稻,刘淏林也因此备受关注。
看了袁隆平的一则新闻,他决定学习农学
登上了微博热搜,刘淏林同学心情有些复杂:“既担心又害怕,毕竟我是一个内向的人。而且这次比赛,比我优秀的同学多了去了。”
对于这位大二学生成功种植杂交水稻,网友们观点各异。有网友点赞支持:“自给自足,未来农业发展就靠你们啦!”部分网友“质疑”:“杂交水稻种植,俺家跟着爹妈就能学,何必要上大学?”
为何选择“农学专业”?刘同学说是因为袁隆平的一篇报道。“我父母是工人,并没有机会参加农业生产。我在高三时看了一则关于袁隆平爷爷水稻亩产增产的报道,让我很是崇拜。再加上我比较喜欢化学和生物,就决定学习农学。”
在刘淏林看来,学习农业专业,是学习怎么种好作物,怎么可以大幅提高产量,怎么科学种田、培育新品种,怎么改进种植方法提高产量等。“农业是衣食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该学会用科学的手段让农业发展变得更强。”
5个月种出杂交水稻,有心酸也有成就感
今年4月下旬,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举办了杂交水稻种植与全生育期管护技能大赛,刘淏林报名参加。
比赛时间从4月末持续到10月初。由于时间跨度大,部分参赛者就因为暑期回家无法照看水稻,导致水稻因高温而干枯,被迫提前退赛。刘淏林却整个暑假都在学校看护它们。
8月份,虫害乍现,想要快点解决的刘淏林不小心打多了药导致烧苗,结果到了本该抽穗的时候却一直没有进展。
打药前担心虫害,打完药担心药害。平时吃饭、睡觉、喝水,刘淏林都在想着这些水稻。“为了种好它,我都瘦了”,刘淏林笑着说。
9月下旬,刘淏林所在小组种的3株杂交稻成功通过老师验收。他和队友对其进行为期半月的晾晒后,进行考种,但结果并不理想。“除了千粒重达到标准,有效穗数、结实率等其他产量因素均未达标。忙碌了五个月,我们最后的产量仅为74.964克!”
煮一顿早餐,尝尝亲手种的大米
由于稻谷产量很低又品质不高,考种结束后刘淏林便将稻谷置放在宿舍,没有再管过。
直到一位朋友问他收获的稻谷是否可以直接食用时,他才突然想尝尝自己种的大米的味道。
杂交水稻做成了稀饭
“我们借了一个小电煮锅,准备借助实验室仪器完成舂米后,煮一顿稀饭吃。”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实验室有小型碾米机,他和队友丁梓轩决定效仿古人进行人力舂米。
然而,半小时里只有30粒左右的稻谷完全去壳,还有不少的稻谷被碾碎。使用碾米机后,几分钟内他们便完成了所有稻谷的去壳工作。队友丁梓轩感慨:“第一次这么真切地感受到技术带来的方便!”
说到稀饭的味道,“虽然卖相不好,尝起来也比较糙口,但米饭的清香绝对是市场上的大米比不了的”,刘淏林这样向记者形容。
刘淏林团队表示,农业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未来还会尝试更多的作物种植试验,希望在科研这条路上能走得更坚定、更远。
网友:原来种水稻这么辛苦,要更加珍惜粮食
看过刘同学的故事,许多网友表示原来种水稻这么难,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有理想,有本事
这样的男生,给他点赞!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谢梓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