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清晨,一辆微医云巡诊车停在黄冈市黄州区堵城镇外岭村卫生室门口,71岁的姚秋美上车做了B超、心电图后,和村里其他老人一起坐在小凳上,排队做别的检查项目。“我患有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以前都是去城区医院,如今在家门口等着医生来。”姚秋美高兴地说。
姚秋美“就医路”的改变,源于黄州区数字化县域医共体建设。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基层医疗改革进入“医共体时间”后,“黄州模式”为我省各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五统一:医共体不搞“两张皮”
“乡镇卫生院门庭冷落,农村患者小病都往城里跑。”黄州区卫健局局长易鹏说,这曾是当地的窘状,也是全国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高级技术人才都集中在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缺人才、缺设备,村医队伍更是老化严重、服务能力不足。
如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黄州区给出的答案是,构建城乡一体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优质资源上下贯通。
2017年12月,黄州区在黄冈率先作为,以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3家区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全区3家专科医院、4家乡镇卫生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家村卫生室,吸收湖北智影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社会力量,组建县域医共体——黄州总医院,实行三级联动,县级医院看大病、乡镇卫生院治小病、村卫生室防未病。“资源整合必然涉及各方利益,政府如何放权是关键。”黄州总医院院长邓光锐介绍,考察其他省份试点的县域医共体,发现不同层级医院之间,多是松散型合作的“兄弟关系”,极易导致内部管理弱化或是流于形式。对此,黄州区委书记骆志勇一锤定音:坚持刀刃向内,不搞“两张皮”。“黄州模式”中,区卫健局与总医院实行“管办分离”,区总医院承担办医职能,拥有用人选人、机构设置、收入分配等全部管理权,内部实现人事、财务、业务、设备、后勤五统一,区卫健局主要负责考核、验收、监督等工作,这在全省是第一家。
人、财、物等流动渠道彻底打通。2018年以来,黄州总医院下派37名医疗专家到乡镇卫生院,占医疗专家总人数的27.01%,指定每人1/3时间服务基层,累计服务群众3.38万人次。
“原先群众看病总往城区医院跑,基层医疗能力肯定难提高,连慢阻肺患者都无法收治。”陶店乡卫生院胡彬说,现在每天都有医共体的专家来坐诊、带教,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日渐提高,今年已接治住院病人700多名,超过改革前三年的总和。
数据显示,今年1—6月,黄州区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6.25万人次、住院量3382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3.59%和69.18%。
信息化:“云端看病”走向乡村
在堵城镇外岭村卫生室,村医吴启刚打开微医智能系统,简单输入患者的基本症状、病史等,电脑马上显示出相关危重病、常见病可能提示。“这相当于有个高级医师随时站在身边,基本不会耽误村民治疗,遇到疑难病症,还可以向总医院申请远程会诊。”吴启刚自信地说。“病人突发胸闷、头痛,疑似心梗。”8月8日上午,在黄州总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值班的区中医院副主任医师霍小平,收到路口镇谢家小塆村医喻冠堂的求助。“先为患者吸氧,再喂服阿司匹林。”霍小平看过村医上传的心电图后嘱咐。“远程会诊平台可实现三方视频交流,能直接向武汉专家在线请教,基层患者不用出远门,就能享受到权威诊疗服务。”喻冠堂说。
总医院信息总监张大兴介绍,患者无论在黄州哪家医疗机构首诊,他得到的都是黄州区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即便是村卫生室医生,都有区医院专家做后盾。“这样的结果,关键靠信息化。”2018年起,黄州区总医院牵手杭州微医集团,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建立起支撑医共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平台上通省市三甲医院,下联乡镇卫生院和每一个村诊室,横向与卫健、医保、财政等监管部门相通,将医共体的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串联成“服务共同体”。
黄冈市卫健委副主任熊双林说,作为我省首个数字化医共体试点,信息化建设让改革红利更多地落在了老百姓身上:患者既往病史、诊疗情况一目了然,提升了医疗质量;身体检查结果共享互认,降低了看病费用;用信息系统进行健康管理,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体系。
破难点:从治病转向防病
去年起,陶店乡道仁湖村74岁的村医陶维腊,外出随访时多了一件“宝贝”——健康签约一体机。这台仪器比平板电脑厚两三倍,能快速检测心电图、血糖、血压、尿常规等健康指标,村民刷下身份证,所有数据都直接推送至黄州总医院大数据平台,病情严重的患者可直接向上转诊。“以前我采集村民健康数据,都是拿着血压表、听诊器,抱着一摞表格填,晚上再找年轻人帮忙录入电脑,工作量很大。”陶维腊说,现在每位村医都配有这种一体机,很方便,很多老人成为受益者,“过去他们身体不舒服也不愿看病,只是依样画葫芦学别人吃药,耽误了病情。”
今年起,9台微医云巡诊车全面覆盖黄州农村,车上安装有生化分析仪、B超机、心电图机、健康一体机等医疗设备,检查检验能力相当于一个二级医院。巡诊车到村口,定期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提供7大类53项公共卫生服务。陶维腊说,群众称这是“车轮上的医院”。
从“为群众治病”转向“帮群众防病”,这是新一轮医改的重点和难点。邓光锐说,成立医共体前,医院想的是多收病人、多收费,群众想的是少生病、少花钱,政府则考虑有限的医保基金如何发挥出最大的民生效益。改革医保基金支付方式被称为“破题之术”。
去年,黄州区一改多年的“项目结算+付费”模式,建立起“全额预付、全过程管理、超支分担、结余留用”制度,将当年筹集的医保资金打包全额预付给总医院。“这种模式下,患者在县域门诊、住院、转诊和县外住院,花的每一分医保资金都是医院成本。”邓光锐说,此举倒逼医共体各医疗机构尽最大努力减少居民患病,解决“过度医疗”,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以健康为中心”的价值,首先体现在群众健康水平和就医费用的变化上:今年一季度,黄州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比去年同期提高10.25个百分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提高12.03个百分点;1-6月,患者次均门诊费用158.06元,次均住院费用3254.92元,分别比成立医共体前的同期降低46.04%和30.78%;今年一季度,黄州区医保资金较去年同期结余18%。
编辑 毛紫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