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推进国土绿化、深化林业改革、发展绿色产业
美丽黄冈绿色发展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49%,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492亿元,完成营造林352.96万亩,实施村庄绿化美化2697个,建成森林乡村245个,创建5个省级森林城市……“十四五”以来,我市以“无山不绿、无水不清、无路不荫、无村不美”为目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在大别山南麓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黄冈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十四五”期间通过系统推进国土绿化、深化林业改革、发展绿色产业,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让生态红利惠及百万群众。
——绿意更浓,生态屏障持续筑牢。
清晨的罗田县大别山深处,薄雾缭绕,鸟鸣清脆。曾经的荒山秃岭,如今已成为郁郁葱葱的生态林;长江黄冈段岸边,昔日的裸露江滩,如今已建成3400多棵景观树环绕的滨江公园……“出门见绿、推窗望景”,已成为黄冈百姓生活的日常。
“十四五”期间,我市锚定生态优先,全域推进国土绿化攻坚。通过实施大别山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等重大项目,完成森林质量提升352.9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91.25万亩,封山育林80.4万亩,退化林修复181.31万亩,超额完成11.27万亩荒山绿化任务。如今,全市森林面积达106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5736.05万立方米,大别山绿色生态屏障愈发坚固。
生态修复不仅让山更绿,更让水更清、鸟更多。龙感湖湿地拆除影响候鸟栖息的风电项目,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实施退渔还湖,全市333种鸟类在黄冈“安居乐业”,占全国鸟类的26%,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多种,二级保护鸟类58种,省重点保护鸟类70多种,每年冬季10万多只白天鹅如期归来,“候鸟天堂”的名片更加闪亮。
同时,黄冈严格落实林长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配备8521名林长、9508名生态护林员,实现森林资源管护全覆盖,22715棵古树名木全部实现“一树一档、一树一责”保护。
——产业更旺,绿色经济活力迸发。
“过去砍树卖钱,现在护林赚钱。”在麻城市张家畈镇,茶农冯慧超承包的980亩荒山,如今已成为油茶基地,不仅绿化了山头,每年还能带来数十万元收入。
“十四五”期间,黄冈打破“守着青山没饭吃”的困境,让生态资源变成富民资本。
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黄冈重点培育油茶、板栗、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达150万亩,居全省第一,建成25个万亩油茶小镇、100个千亩油茶村,带动3万余农户增收;板栗面积、产量保持全国市州第一,综合产值超30亿元;依托大别山旅游公路,森林生态旅游业年接待游客增速达20%,2024年森林旅游收入36.3亿元,带动20万农民就业。
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升级。黄冈培育省级以上林业重点龙头企业66家,引进晨鸣、燕加隆等知名企业,建成蕲春低碳经济产业园、罗田县大别山道地药材产业园、红安泛家居产业园等产业链园区,打造“四季春茶油”“老君眉茶叶”等本土品牌。截至目前,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492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57.9%,形成“山上增绿、林下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
——机制更活,改革创新激发动能。
“以前是守着8803亩林地‘吃老本’,现在26个村的山林都跟着‘活’起来。”在黄梅县国有五祖寺风景旅游林场,场长徐天治介绍,通过“股权共有、经营共管、资本共盈、收益共享”的“四共”模式,林场托管林地扩至4.13万亩,还流转农户弃管林地建设了1500余亩种苗基地,提供万余人次就业,带动村集体和农户通过收益分成增收。“十四五”期间,黄冈以改革为动力,让林业发展更具活力。
黄冈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承包、租赁、入股等方式参与林业建设。同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权流转、抵押贷款,让林农“山有其权、权有其价、价有其市”。在造林模式上,推广专业公司造林、合作社造林等多元模式,落实“包栽、包管、包活、包成林”机制,造林成活率稳定在85%以上。
科技为林业赋能。黄冈与中国林科院、省林科院建立合作,对林业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全程跟踪指导和技术服务。构建“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造林绿化“带位置上报、带图斑下达”,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此外,黄冈还将国土绿化与乡村振兴结合,完成2697个村庄绿化美化,建成245个森林乡村,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颜值担当”。
如今的黄冈,山更青、水更秀、民更富。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这不仅是黄冈人民的共同愿景,更是黄冈迈向未来的坚实底气。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熊庆萍 通讯员 黄辉 刘利南 董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