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新“船”奇 扬帆“水经济” ——看黄冈如何推进船舶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秋阳高照,黄冈江畔,龙门吊巨臂轻舒,智能焊花飞溅。湖北合创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创重工”)建造基地,90多艘万吨级LNG新能源船舶正如“拼积木”般精准对接,其中部分船舶已经初具雏形。

合创重工执行董事王伶俐介绍,目前在建订单107艘,手持订单27艘,意向订单70艘,订单金额约60亿元。其中新能源船舶订单占比突破90%。

黄冈“得中独厚”“得水独优”,是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全市拥有长江干流岸线220公里、6个港口,可用于大型船舶建造岸线约15公里,可常年通航万吨级船舶,是全省四大船舶制造产业基地之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年来,我市抢抓全球造船工业新一轮周期和内河船舶产业需求演变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高端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推进船舶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全省内河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

以湖北省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合创重工为龙头,今年1月至9月,全市在建船舶130艘、交付39艘,船舶工业产值突破50亿元。黄冈“黄金水道”正加速释放“黄金效益”。

抢占新赛道——

逐绿向新,新能源船舶占比超80%

10月16日,合创重工建造基地,一艘总长129.97米、载货量达10377吨的集散两用船舶正缓缓滑入水中。

这艘船是尾机型新能源船舶,主推进装置以LNG为燃料,货舱区域采用长大开口,双底双舷纵骨架式结构,可实现快速装卸、低能耗运营,适配多货种运输需求,为干散、集装一体化绿色运营提供坚实支撑。

“今年2月我们20多艘新能源船舶订单正式开工建造,全部使用LNG单一燃料。”船东四川鑫望达船务公司负责人秦川说,合创重工作为内河最大的造船厂,绿色智能船舶建造实力强大,为公司多次建造精品船舶。

在合创重工的订单统计表上,“新能源”的绿色标注格外醒目。王伶俐感慨道:“绿色智能已是新刚需,公司在建LNG船舶达95艘。”

市场风向的转变,源于政策与需求的双重驱动。我市抢抓船舶产业复苏周期和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政策机遇,聚焦“电化长江、气化长江、氢化长江”要求,遵循“新需求倒逼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双重逻辑,重点推动传统柴油动力船舶制造向LNG、甲醇、纯电动力船舶转型,新能源船舶数量占建造船舶总量比重由15%提升至80%左右。

作为一级船舶修造资质持有者的合创重工,手握“混合能源动力船舶”等3项核心专利及31项生产专利。13000吨沥青船、甲醇双燃料船、纯电动游轮等“黄冈智造”接连下水,推动船舶产业“含绿量”不断飙升。

国庆假期,在黄石阳新仙岛湖,多艘由合创重工建造的内河白色纯电动游船穿梭在星罗棋布的岛屿之间,水面上曾经柴油机的轰鸣与油污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电动船安静的航行轨迹。这些新能源船每艘搭载344千瓦时动力锂电池,充满一次电可续航近90公里,与传统燃油动力船舶相比,不仅可实现零污染、零排放,而且运营成本节省一半。

在距离合创重工下游16公里的湖北江润造船有限公司,首制了内河LNG燃料动力客船,目前,公司3艘5000吨级油化船、3艘沿海客船、1艘内河游轮、5艘4000吨级的分节油驳等26艘在建船舶,正在逐“绿”前行。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92艘交付船舶中,新能源船舶14艘;2025年1-10月全市交付和在建船舶169艘,新能源船舶135艘。

科技赋能——

借智攀高,迈向万吨级船舶制造新台阶

在合创重工智能车间内,激光切割机正精准切割钢板,短短几分钟便完成各类构件加工,随后通过“搭积木”式分段总装,快速组合成船。“分段建造模式颠覆了传统技术,单船台年产能从2批跃升至6批!”合创重工江船事业部总经理顾江鹰指着智能生产线赞叹。

去年国家出台“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明确支持淘汰老旧船舶,并对新建新能源船进行补贴,我市船舶修造企业订单量呈爆发式增长。为此,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技改提能,支持合创重工投资5亿元,新征地177亩,建设三期“湖北绿色船舶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提档升级造船平台。

聚焦标准化,以船型标准化推动建造批量化、配套模块化。以前,每个船台一年只能生产两批,现在能生产4批。目前,公司11个船台、2个船坞可同时建造80艘新能源船,年产能突破300艘,生产效率提高20%。

聚焦智能化,配备数控切割机、焊接机器人和板单元、小组件人工智能产线,优化切割、焊接、涂装、总装等工序,钢材利用率92%以上、预舾装率95%以上、高效焊接一次性通过率95%,生产成本降低20%,能耗降低10%,投产后年总产值预计达30亿元。

从绿色化、标准化,到智能化,再迈向高端化,背后是科技赋能。以武汉理工、湖北东湖实验室、合创重工的研发为锚,我市设立武汉理工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业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船舶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柔性引进顶尖科研团队,协同推进30多项船舶制造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船舶企业由过去生产千吨级船舶向万吨级发展,从生产普通散货船为主向建造化学品船、工程船、江海直达船、外贸船、游艇等高附加值船舶转型。

2024年,合创重工联合湖北东湖实验室建造的世界首艘万吨级甲醇双燃料电力推进散货船成功交付,该船采用甲醇双燃料发电+锂电池混合动力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燃料成本节省26%、碳排放降低11%。

今年6月,由湖北江润造船有限公司携手武汉船厂承建的全国首艘200TEU纯电智能远控集装箱海船,在黄冈正式开工。这艘由山东远洋海运集团联合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二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共同建造的纯电智能海船,全流程采用数字化技术设计,具备远程控制、无人驾驶、自主决策、智能诊断等功能,代表中国智能船舶研发建造的先进水平。

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让我市在绿色智能船舶制造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打造专业园区——

五链融合,让黄金水道发挥黄金效益

眼下,我市3个船舶产业专业园区竞相推进,格外引人注目。

黄州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重点发展LNG运输船、化学品船、多用途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设备,打造国内一流的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示范基地。目前,二期投入生产、启动三期规划设计,计划投入2亿元新上机器人型钢切割、型材加工等智能化生产线。

武穴智能化新能源船舶产业园重点发展万吨级绿色智能江海直达船及邮轮游艇,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内河绿色智能船舶研发与制造基地。已招引金昱新能、广济船舶重工等项目落户,园区全部达产后将形成年产100万吨新能源船舶,助力武穴打造“亿吨大港、百亿园区、千亿产业”。

在麻城,布局中部船舶配套产业基地,发挥汽配零部件制造等优势,加速布局绿色智能船舶配套产业园,锚定船舶新材料及舾装件制造、船舶机电设备制造、船舶内装材料及家具制造、船舶材料设备研发、检测、试验公共服务“四大主攻方向”,持续提升我市船舶制造就地配套能力。

聚焦打造一流船舶产业生态,我市坚持系统思维和需求导向,以专业园区为载体,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五链融合,重塑国内一流船舶产业生态。

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以合创重工为龙头,引进中船重工712所、天海防务、力神电池等一批企业布局黄冈,全市拥有船舶修造资质企业9家、配套企业40多家、在建项目11个,覆盖动力系统、舾装设备、导航仪器等领域,船舶配套产业初具规模。

在资金链、供应链上,黄冈国投集团与合创重工携手,通过整合国有资本信用优势与民营企业技术制造优势,不断开拓海外船舶市场;引导企业加入长江船舶产业供应链平台,享受集采集配等红利,降低成本。

在应用场景拓展、绿色航运上,以船为媒,串起黄冈好山好水好文化:依托牛车河、遗爱湖、白莲河、白潭湖等丰富的滨水旅游资源,加快旅游船、执法船新能源替代步伐,投放一批纯电旅游船、游览船;2024年港口吞吐量1.99亿吨(连续4年全省第一),集装箱8.87万标箱(同比增长111%)。目前正积极推进江陵—武穴换电式干散货船等示范航线,打造遗爱湖夜游、艇美黄州、钓鱼之城等户外运动休闲品牌,推动水运经济加快发展。

大江永奔流,巨轮启新航。集一江六水百湖千库于一域的黄冈,锚定打造全国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制造示范区,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助力全省育万亿规模绿色“水经济”。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沈红星 通讯员 李响

编辑:李钱夏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