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蕲春县全力推进赤东湖水质提升工作。深秋的赤东湖,水清岸绿,碧波轻漾。这是蕲春县持续推进赤东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真实写照。

高位推动,绘就治湖”一张图”。赤东湖,蕲春的“母亲湖”,曾因养殖污染、生活污水直排等问题不堪重负。治理刻不容缓,但路径艰难。
“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对标对表中央环保督察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水质提升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需求,全力推进赤东湖水环境持续向好向善。”在9月22日召开的赤东湖水质提升工作专题会上,蕲春主要领导的讲话掷地有声。今年以来,蕲春县委县政府多次就赤东湖治理进行调研、部署和调度。
赤东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头号工程”,蕲春成立了高规格的工作专班,确立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管治结合”的总体思路,制定了系统性的治理方案。一场关乎民生福祉、关乎长远发展的"碧水保卫战”在赤东湖流域全面打响。
“铁腕执法,筑牢监管”防护网。凌晨两点,赤东湖万赣俱寂,只有巡湖船的马达声与手电筒的光束划破夜幕。蕲春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四中队中队长陈进刚和队员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夜生活”。

陈进刚介绍,执法队采取“白+黑”巡查模式,每周至少开展2次全湖巡查,实现全时段、无死角覆盖。
执法力量不断汇聚,形成执法严管声势。生态环境、农业综合执法、公安等多部门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高压态势,让违规投肥、偷排尾水等行为无处遁形。

源头腔污,夯实工程”硬支撑。治水之本,在于截污。在雷溪河片区污水厂网河湖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在该县漕河城区随处可见。
绿色转型,开拓养殖“新路径。水环境的改善,根源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赤东湖流域,一场水产养殖的绿色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我们全面禁止投肥养殖,减少鱼种的放养密度,降低养殖密度,逐步 达到 天养’的养殖模式。”蕲春县红头湖渔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裴四喜介绍的模式,已成为湖区养殖的新标杆。
在赤东镇三渡村,池塘标准化改造与尾水治理项目稳步推进。项目负责人邱卫国指着新安装的生物浮们通过生物过滤填料床和移栽的香蒲草说:‘,还有咎爐毒業劵进行多次噘附含磷等不好的成分,而实现池塘尾水达标后排放。

全民参与,共护流域”清如许。10月10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专班前往赤东湖三家店河苏圩段开展清河行动,10月17日,县卫健局联合赤东镇党委政府在邓信河沿线开展专项行宣传,爱河、护河、的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从机关干部到沿岸村民,从执法人员到普通志愿者,守护碧水已成为社会各界的行动自觉。
久久为功,碧水长流润民生。治理赤东湖,非一日之功,需持久之力。蕲春县深谙此理。

科学监测体系不断完善。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计划在沙泾村和洪湖口新建生态监测站,系统开展生态指标的常态化监测。市生态环境局蕲春县分局联合上监测机构对入湖的10条河流及87处养殖水域开展定期水质釆样分析,并委托省环科院研发的水力水质模型已完成优化升级,为精准治湖装上“智慧大脑”。
长效机制逐步健全。10月9日,蕲春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生态环保问题整改调度会强调,要严明纪律,强化问责。目前,赤东湖治理已完工项目13个,在建项目8个。预计到2025年底,将累计完成周边水产养殖池塘尾水治理面积12333.88亩,实现38个小区、16.37万户居民生活污水的规范化集处理。

如今的赤东湖,正褪去旧尘,焕发新姿。湖水更清了,岸边更绿了,百姓的笑容也更灿烂了。蕲春县正以锲而不舍的毅力,科学系统治水的举措,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持续为赤东湖水质提升夯实基础。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 昱 通讯员 詹钧名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