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林间 学方法 促提升 ——全市加快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场培训活动侧记

秋意正浓,林下生金。

10月15日至1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林下经济现场培训活动在罗田、英山两地展开。来自全市林业系统的近40名负责人深入林间地头,通过沉浸式观摩、深度研讨,共同探寻“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

沉浸式观摩:密林深处学经验

在为期两天的培训活动中,代表们深入林下经济发展一线,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

在罗田县,代表们先后走进薄刀峰林场仿野生栽培天麻基地、九资河大别山道地药材产业园。

在天麻基地,腐殖土下冒出的天麻块茎、林间搭建的标准化种植棚,直观展现了“林药共生”的生态模式;在道地药材产业园,中药材样本、产品介绍令代表们眼花缭乱,让大家清晰看到林下产品从鲜货到精品、从产品到产业的增值全过程。

转战英山县,石头咀镇天堂村林下中药材基地、吴家山林场森林康养基地、吉利中药材公司精深加工车间接连亮点频现。

在中药材基地,苍术、黄精与林木错落生长,基地负责人现场讲解“以短养长”的套种技巧和整合项目资金、部门力量建设林下基地的经验;在森林康养基地,观看了英山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片,林间步道、艾灸体验区、药膳厨房有机融合,生动诠释“林下经济+文旅”的多元业态;在吉利中药材公司,道地中药材茯苓、天麻的切片、制粉、提取等深加工产品一一展示,让代表们切实感受到品牌化、精细化发展的潜力。

深度研讨:集思广益谋发展

观摩结束后,一场聚焦“加快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讨会紧接召开。

“这次看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清晰路径。”参会代表结合实地学习的所见所感,以及各自区域的资源禀赋、工作基础,畅所欲言,分享思考。

有的代表谈到,罗田“仿野生种植+精深加工”的模式,为山区县发展道地药材提供了参考,下一步将结合本地气候,试点推广类似品种;有的代表表示,英山“林下种植+森林康养”的融合路径,打破了传统林下经济的局限,计划回去后梳理本地森林资源,探索“生态体验+产品销售”的新路子;还有国有林场负责人提出,可借鉴薄刀峰林场的“林场+企业”合作模式,盘活闲置林地资源,带动职工和周边农户增收。

现场讨论氛围热烈,大家既交流具体做法,也分析面临的难题,更畅谈未来打算,在思想碰撞中凝聚起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凝聚共识:让绿水青山流金溢彩

经过两天的观摩研讨,与会代表达成了强烈共识:林下经济是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有效路径。

以科学规划引领发展方向。代表们认为,林下经济不是简单的林下种养,而是需要统筹谋划的系统工程。罗田的仿野生天麻、英山的林下苍术、红安的林茶模式,这些成功案例都证明了科学规划的重要性。黄冈要立足“一山一江”布局“东西两带”,实施“一县一特”,让每片山林都找到最合适的发展路径,全力建设鄂东北大别山林下经济发展区。

以特色产业拓宽发展路径。观摩过程中,代表们最感兴趣的是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的多元模式。林下种植正从单一药材向菌、菜、果多元化拓展;林下养殖从传统禽畜向蜜蜂、黑山羊等特色品种延伸;森林景观利用则与康养旅游深度融合。黄冈要科学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有序发展林下采集、加快发展森林景观利用、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全力打造区域品牌,让林下经济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以创新机制凝聚发展合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农户形成合力。英山县的“三包三统三定”机制、红安县的茶产业链专项资金、罗田县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这些创新实践正在破解产业发展中的技术、资金、市场难题。黄冈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市级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产业链做大做优,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我们要让林下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让大别山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老区人民的幸福‘靠山’。”活动结束时,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骆明正的话,道出了所有代表的共同心声。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熊庆萍  通讯员 胡立才

编辑:汪泽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