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激荡信仰力量 歌声淬炼红色初心 ——黄冈市创新打造弘扬大别山精神音乐党课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10月21日上午,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厅内座无虚席,悠扬而深情的歌声穿透现场,一场主题为“红旗漫卷大别山”的弘扬大别山精神音乐党课在此拉开帷幕。

这场由中共黄冈市委宣传部指导、黄冈师范学院主办,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音乐学院联合承办的音乐党课,以“艺术+党史”的创新形式,打破传统思政课模式,通过表演唱、舞蹈、情景剧等多元艺术手段,将大别山革命史与红色歌谣深度融合,让党史“声”入人心,让精神“融”入血脉。

以歌叙史 红色旋律串联峥嵘岁月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以音乐为桥、以历史为根,共同走进《红旗漫卷大别山》音乐党课。”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夏慧老师的娓娓道来,拉开音乐党课序幕。她介绍,本次音乐党课的9首歌曲将串联起大别山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波澜壮阔的历程,展现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

课程以大别山精神为主线,分为“先驱播火,唤起工农跟党走”“勇当先锋,苏区红军勇战斗”“孤悬敌后,抗日劲旅歼敌寇”“不胜不休,千里跃进利剑飚”四个篇章。9首红色歌曲贯穿始终,既有《董必武回黄安》《八月桂花遍地开》等诞生于革命年代的原始歌谣,也有《叫一声我的哥》《江上有面不落的帆》等致敬历史的现代创作。

“每首歌曲都是一个历史坐标。”夏慧介绍,筹备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表现力的平衡,既要精准还原大别山革命历史细节,又要让不同年代的歌曲形成连贯的情感与叙事逻辑,避免出现“历史断层”或“旋律割裂”。“我们组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音乐学院专班,逐首考证歌曲背景,确保革命歌谣的方言韵律和历史场景不偏差,通过嵌入黄冈农会70万会员数据等真实史料,让旋律与历史实现融合。”夏慧说。

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铁纪精神,到《一颗红心拿不去》的坚定信仰;从《送郎去参军》的家国情怀,到《刘邓大军》的勇毅担当……音乐党课以“歌—史—理—情”为主线,实现了从“听故事”到“入情境”、从“学知识”到“悟精神”的升华。

以情育人 艺术浸润点燃信仰之火

“当《江上有面不落的帆》响起,许多学生悄悄擦拭眼泪;而全场齐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情感从感动升华为共鸣。”夏慧动情地说,“这正是我们期待的教学效果——不仅让学生理解历史,更要让他们从旋律中汲取奋进力量。”

“音乐与文字的结合,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事件,而是可感可触的情感体验。”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周梦萍感慨道:“当《八月桂花遍地开》响起时,我不仅听到了旋律,更感受到了革命年代人民的热情与信念。历史与音乐的交汇,让我意识到语言不仅存在于书本中,更能在旋律中传递力量,也让我对‘大别山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参演《一颗红心拿不去》的音乐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孙梦雨表示:“这首诞生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革命歌谣,通过‘红军越打越坚强’等歌词展现了革命先烈们的钢铁意志。也让我认识到,这颗‘拿不去的红心’,正是大别山‘红旗不倒’的力量源泉。”

“我出生在红色热土湖南韶山,如今在革命老区湖北黄冈继续学业,‘红色’已然成为我的生命底色。”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学生朱子龙在结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表演后感慨道,“我在表演时的心情无比激动,当站在舞台上唱响这首歌,听着大家齐唱的歌声,感觉自己不仅是演唱者,更是那段军民同心历史的见证者、精神的传承者。”

“我们希望这堂课能在学生心中种下‘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种子。”作为本次音乐党课的策划人,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黄梅戏学院院长段友芳表示,本次课程以“艺术+党史”融合为核心创新,将红色文化融入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在艺术审美中强化党史学习,在情感共鸣中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以歌化人、以情育人”。

以创促建 红色基因赋能育人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作为新时代的黄冈青年,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该如何坚定信念、担当作为?在场的黄师学子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今天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代表参与这场音乐党课学习,我倍感荣耀。”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司杨安表示:“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以一名正式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锤炼党性,在集体事业中积极奉献,让红色基因成为我们青年学子的精神底色。”

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历史,是200万大别山儿女参军参战、数十万人牺牲所铸就的奇迹。音乐党课的歌声既是历史的回声,也是大别山精神的生动吟唱。

“作为黄冈师范学院大别山精神青年宣讲团的一员,今天的课程让我对大别山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朱洁深受触动,“在接下来的宣讲工作中,我将把更多更丰富的艺术形式融入宣讲内容,创新宣讲形式,将今天所学习的红色音乐故事转化为思政课堂的生动素材,做好大别山精神的传承者。”

音乐党课不仅是一堂学习课程,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

“我院立足音乐教育与黄梅戏专业特色,系统推动红色资源向‘课程教学+艺术创作+舞台实践’三维转化。”段友芳介绍,学院不仅将黄冈革命歌谣解析纳入课程体系,还创排了《霜天红烛》《红色薪传》等原创剧目,其中《霜天红烛》已成为新生必看的思政课。

此次音乐党课是我市系统开发红色资源的缩影。近年来,黄冈师范学院立足地方革命历史与艺术专业特色,构建“行走的音乐思政课”体系,推动黄梅戏与红色题材深度融合,实现“以戏传声、以歌化人”。

歌声渐落,信仰永存。当《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旋律在音乐厅久久回荡,新时代的黄冈青年正以音乐为舟、以历史为桨,在青春的航道上扬帆破浪,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把精神力量化为行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书写属于新一代的青春华章。

来源:黄冈日报 记者 李好  通讯员 刘雪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