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武陵深处再度迎来“硒”望的盛宴——第十届世界硒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开幕在即,五洲客商云集,千款硒品列阵。回望2014年首届硒博会,全州硒产业总值不足100亿元;十年后的今天,硒产业综合总产值突破千亿元。
数字的跳跃,是恩施十年磨一剑的缩影。
十年来,恩施州委、州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以立法立规、产业强链、品牌登高、科创赋能为“四梁八柱,推动硒产业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制定涉硒标准数量、涉硒企业数量等核心指标一路领跑。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恩施用十年写下中国硒产业发展史诗。
往届硒博会现场。 (资料图)
主导或参与验证涉硒国家、行业及省级标准11项,发布地方标准67项
拥有全球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和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含硒土壤占已探明耕园草地总面积的96.41%,富硒土壤占已探明耕园草地总面积的59.53%,土壤硒含量均值是全国土壤均值的2.6倍……发展硒产业,恩施是妥妥的天赋异禀型选手。
产业发展,立法先行。
“早在2015年,恩施州就在全国率先启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立法,反复考察,二十易其稿。直到2018年8月1日,这部条例才正式实施。”回忆起当年参与制定条例的艰难,恩施州硒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魏凯记忆犹新。
2022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实施细则》出台,为全州硒产业发展形成硬核约束框架。
——资源保护红线落地。全州划定硒矿核心保护区,永久性封禁硒矿,实现零盗采。
——普查精度全球领先。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完成全域1∶5000及重点区域1∶10000土壤硒资源系统普查,建立世界首个硒资源数据库。
“立法先行,让资源开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产业井喷留足了生态空间。”魏凯说。
有了好法规,还得有好标准,发展才能有高质量。
6月9日,硒蛋白国家标准修订工作组来到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源”),深入参观了德源的GMP标准植物硒肽与硒蛋白提取车间,以及具备CMA资质的硒形态检测中心。
硒蛋白作为食品营养强化剂,其国家标准的修订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的硒蛋白国家标准是2018年发布的。2021年,由德源牵头申报的堇叶碎米荠获批成为食品原料后,德源又积极推动硒蛋白标准的修订,其核心就是将恩施特有的超聚硒植物堇叶碎米荠这枚“芯片”纳入核心原料。2022年,国家卫健委批准硒蛋白国家标准修订工作正式立项,2024年5月完成修订并一次性通过了标准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技术评审,今年7月硒蛋白国家标准正式公开征求意见。德源研发副总裁丛欣表示,德源作为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共建单位,全程参与了标准修订的相关工作。
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进行植物硒肽提取工作。 (资料图)
一次次立法,一个个标准,标注世界硒都的铿锵步履,彰显着硒产业的十足底气。
截至目前,恩施累计主导或参与验证涉硒国家、行业、省级标准11项,发布州级地方标准67项,实现主要作物全覆盖;申请专利316项,登记科技成果47项、技术合同359项,研发新工艺新产品336项。
涉硒规上企业272家、高新技术企业377家
一片林之茂,始于一片叶;一株 木之成,基于一方土。
2月9日,恩施市崔家坝镇斑竹园村硒油菜薹种植基地一派丰收景象。村民穿梭田间,熟练地采摘鲜嫩的油菜薹,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野间。
“从2021年到如今,我们在崔家坝镇发展硒油菜薹2200余亩,年销售硒油菜薹2000余吨。同时还开发了蓬松可口的硒菜薹小馒头、泡开就能炒的菜薹干、老坛腌制的酸菜薹等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恩施州硒菜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金介绍。
专业合作社、企业、平台,这些元素的培育是硒产业高质量持久发展的保障。 为此,恩施州委、州政府既为企业优化营 商环境,又为企业提供资源要素。
专业合作社、企业、平台,这些元素的培育是硒产业高质量持久发展的保障。为此,恩施州委、州政府既为企业优化营商环境,又为企业提供资源要素。
9月26日,位于恩施市龙凤镇的湖北省金贝硒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一期工程已见雏形,仓库、车间、办公大楼等主体工程均已完成,预计今年底完成生产设备安装,明年5月投产。
湖北省金贝硒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恩施市政府引进上市企业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办的涉硒企业,主要从事富硒保健品、饮品、硒药结合等研发。得益于恩施市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的全程跟踪服务,该公司生产基地项目从初步接触到破土动工仅用1年时间。
在实施基地建设、企业培育等十大领域重点项目中,给予德源公司等涉硒企业设备、科技研发、地标申报、标准化、品牌建设等补贴……培育壮大涉硒市场主体,恩施真金白银,诚意满满。
多措并举下,十年里,全州涉硒市场主体由400家增至8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272家、高新技术企业377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1家。
恩施硕品现代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加工车间。 (资料图)
让森林里的树木拔节而长,除了要有政策支持和营商环境优化,还得为科创和销售打造开放的前沿市场,让“恩施硒物”加快孵化“出山”步伐。
数据显示,恩施现有国家富硒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等6大“国字号”平台,省级科创平台9家,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8家、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连续举办九届硒博会,展会规模、交易总额、客商数量全国领先;完成验收涉硒科研项目155个,登记硒技术合同359项、成交金额达7.55亿元。
同时,聘请李培武院士为首席顾问,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国内外30余家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与协同创新,成为全国硒科研“最强大脑”。
硒产业综合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全国硒区首个
“你们这里也是富硒地带,要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把它转化为富硒产业。”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勉励恩施州代表的话催人奋进。
9月12日,宣恩县椿木营乡长槽村三组,50亩番茄保温大棚的果蔬基地,工人正抓紧采摘、分拣,将一箱箱富硒番茄发往香港。
“椿木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番茄中红色素和可溶性固形物的积累,使番茄口感更佳,品质更优。今年,预计约有120余吨蔬菜销往香港。”宣恩县吉祥家庭农场负责人何国祥说。
今年3月,宣恩县组织县域重点企业到深圳市参加“遇见恩施链接大湾区”外资外贸项目推介暨蔬菜供港产销对接活动,宣恩县的富硒蔬菜赢得客商广泛好评并签订了一批供货协议。
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
武陵山深处的农副产品跻身“顶流”,奥秘就在一个“硒”字。
恩施市屯堡乡马者村富硒茶园。 (资料图)
2014年,恩施提出“硒+X”理念,十年迭代出60条细分赛道,建成“茶烟菜药果畜粮蜂”八大主导产业链,700万亩富硒特色基地星罗棋布。
——加工跃升。堇叶碎米荠从“野草”到“芯片”,建成原料基地2000亩;建成多条硒蛋白、硒肽、硒多糖生产线。
——融合延伸。硒康养、硒文旅方兴未艾,2024年接待游客1亿人次,综合收入748亿元。
——品牌效应凸显。打造“恩施硒茶”“恩施玉露”“利川红”“恩施土豆”等区域公用品牌,形成了“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体系,品牌价值大幅提升,“恩施硒茶”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富硒养生茶”称号,咸丰县被中国农技推广协会授予“中国富硒白茶县”称号。
——高端渠道全面铺开。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世界硒都体验馆”同步营业,东湖高新区世界硒都(恩施)体验馆年销售额破千万元。
——会展经济持续放大。九届硒博会累计开展近100场活动,有40多个国家代表、100多家行业协会及商会、1700多家采购商及投资商参会,300多名院士、专家出席活动。
——科普声量不断放大。连续多年举办“5·17科学补硒”活动,建设50家科普教育基地,线上线下覆盖人群超1000万人次。
鲜活数据勾勒出产业发展的壮阔图景。2024年,全州硒产业综合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国硒区首个千亿级硒产业集群。
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定。魏凯表示,恩施将以第十届硒博会为新起点,锚定“世界硒谷”目标,到2035年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构筑全国硒产业高地,让“世界硒业看中国,中国硒业看恩施”的旗帜高高飘扬。
来源:恩施日报
编辑:毛紫叶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