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引力】一部深耕黄梅戏声腔流变史的扛鼎之作 ——读李玖久《黄梅戏的发源与流变》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地戏曲剧种之一,其起源与发展历来是戏曲研究的核心议题。长期以来,学界对黄梅戏“从何而来、如何成长”的探讨从未停歇,但聚焦声腔演变的系统性研究始终存在空白。直至李玖久《黄梅戏的发源与流变》问世,这一局面才被打破:该书以戏曲音乐大师刘正维“打锣腔系”理论为根基,以声腔演变为核心线索,清晰勾勒出黄梅戏从鄂东民间小调成长为全国性大剧种的历程,作为我国首部黄梅戏声腔流变专著,为该领域填补了关键空白。

理解这部著作,首先需要回溯刘正维的“打锣腔系”理论。刘正维在《论打锣腔系统》中,并非凭空立论,而是通过梳理历史记载、采录民间口碑、比对剧种文本与音乐形态的三重路径,提出长江中下游存在发源于鄂东北的“打锣腔系统”——这一系统辐射鄂南、豫、皖、赣等十余省区,影响数十个地方剧种。正是这一兼具广度与深度的理论,为李玖久探究黄梅戏起源提供了全新视角与科学方法论,让声腔溯源有了坚实依托。

在李玖久的研究中,黄梅戏始终带着“楚色楚香”:他明确指出,这一剧种在汉剧滋养下,于清代中期在湖北黄梅县正式形成。鄂东“吴头楚尾”的区位特性,使楚文化成为其文化母体,从根源上决定了黄梅戏是楚文化孕育的艺术结晶。

关于黄梅戏的声腔根源,李玖久给出清晰答案:其源头可追溯至鄂东田歌畈腔。《黄梅县志》《黄梅采茶戏志》记载,早期黄梅调脱胎于劳动歌谣——放牛时的《放牛歌》、薅草时的《薅草歌》、采茶时的《采茶歌》等,民间称之为“太白渔歌”“多云樵唱”。这些歌谣或对唱或赛歌或领唱众和,旋律饱含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满溢乡土气息。

李玖久进一步指出,黄梅戏主腔“哦呵腔”便源于这些民间歌曲,其高亢激昂、节奏明快的特点,既能表现劳动场景,又能传递百姓情感,因此早期黄梅戏也被称为“二高腔”。为强化这一溯源的说服力,该书设《楚文化是孕育鄂东戏曲的摇篮》《鄂东民歌孕育出的戏曲声腔》等章节,从文化母体、民歌基础、演变动力到核心声腔,层层递进剖析声腔起源及“从歌谣到戏曲”的内在动因,让读者清晰看见其“从无到有”的过程。

在梳理发展脉络时,李玖久着重强调汉剧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具体渗透到表演、声腔、剧目等层面。明清以来,汉剧戏班与黄梅县渊源深厚:外地汉剧班常年在黄梅城乡演出,孔垄、蔡山等乡镇涌现大批职业汉剧班;即便20世纪90年代,李玖久采风时仍见汉剧班社参与黄梅县组织的黄梅戏汇演。

对早期黄梅戏艺人而言,汉剧是“艺术老师”:他们从汉剧中系统学习表演程式——小到行当分类、声腔道白、“以鞭代马”等舞台指代手法、锣鼓运用,大到服饰化妆设计,几乎涵盖戏曲表演全领域。正如黄梅老艺人回忆,黄梅戏的“起霸”“走边”“趟马”等动作,及“手眼身法步”规范,均直接借鉴汉剧。

剧目创作上,汉剧影响同样深刻:黄梅戏移植改编了《牌环记》(源自汉剧《合银牌》)、《秋胡戏妻》等多部汉剧作品。这一研究并非简单罗列史料,更有力驳斥了“黄梅采茶调无古老剧种帮衬,无法成独立剧种”的错误观点,以扎实证据证明:黄梅戏是站在汉剧等成熟剧种“肩膀”上成长的,并非孤立发展。

厘清移植脉络之外,李玖久更聚焦能体现“剧种本色”的原创剧目——在他看来,原创题材是证明起源地的关键。这些剧目几乎均源自鄂东(尤其是黄梅县)真人真事:《逃水荒》反映水患苦难,《告坝费》聚焦水利纠纷,《李益卖女》《于老四与张二女》则改编自当地民间故事,每一部都是黄梅社会生活的“镜像”,印证“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的核心观点。

为强化论证,李玖久还研究了蕲春采茶戏(当地黄梅采茶戏)“三十六大本”:其中仅《牌环记》《葵花井》等为移植剧目,其余均源自鄂东弹词、民间传说或真人真事——未标注“移植”的剧目,全为艺人据本地素材创作,清晰展现黄梅戏传统剧目的高原创度。这一结论与老艺人丁永泉“黄梅戏主腔与三十六大本来自湖北黄梅”的口述相符。

难能可贵的是,该书始终保持客观公允的立场。在厘清起源后,李玖久客观分析了黄梅戏传播中的“传承与变异”:传入安徽后,尤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安庆政府组织力量改良黄梅戏——改编传统剧目、规范创新声腔、丰富表演形式,伴奏也从京胡发展为管弦乐队。安徽的“戏改”极大提升了黄梅戏的舞台表现力,使其完成从“民间小戏”到“成熟大剧种”的转身,这份贡献值得历史铭记。

李玖久还指出:2006年黄梅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核心原因是纳入了湖北黄梅戏的发展历程——正是湖北黄梅戏的悠久积淀,奠定了申报基础。此外,该书还纠正认知偏差:清代、民国时期的黄梅戏并非“无名小剧种”,而是有大量文献佐证,形成庞大“黄梅调家族”,在近代戏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除了梳理历史、澄清误区,李玖久还为黄梅戏未来发展指明路径。他认为,声腔是戏曲的核心生命力,黄梅戏创新需紧扣“声腔”根本——在坚守独特旋律风格的基础上,吸收新“腔核”(声腔核心元素),最终形成“有统一艺术格局、具鲜明时代色彩”的多套声腔体系。同时,需拓展传播渠道、优化生存环境:借助电视、网络、短视频触达更多受众;通过进校园、进社区、惠民演出,让传统艺术走进当代生活——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一曲黄梅传天下”,让百年乡音持续传递真挚情感。

从鄂东田间的“哦呵腔”,到安徽戏改后的经典旋律,黄梅戏的百年史,是声腔演变、艺术精进的成长史,也是跨地域文化融合的传播史。而《黄梅戏的发源与流变》,正是打开这段历史的钥匙:它以扎实史料、严谨论证、公允立场,为学界提供高质量研究范本,让普通读者读懂黄梅戏的“前世今生”,更让这份艺术遗产在清晰的历史脉络中,找到走向未来的方向。(作者梅杰 系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编辑:吴娅婷 何皎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