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这个!拉开居然是《寒食贴》!”10月14日,在东坡赤壁文创店,刚进门的大学生李然就被展示墙上的冰箱贴吸引,伸手拿起一款轻轻一转,东坡肉、东坡饼的图案伴着诗词浮现,展示墙前,举着手机拍照的游客络绎不绝,指尖划过积木拼成的黄冈中学冰箱贴,剪纸纹样的书签,空气中满是发现惊喜的赞叹声。
“国庆那几天,店里天天被挤得满满当当,最高一天卖了800单,营业额比去年多了40%!”店长刘春光笑着介绍,眼前热闹的场景,在去年还根本不敢想。
“黄冈的好东西太多了,可过去都藏在深闺人不识。”黄冈市文旅集团副总经理佟立红还记得,曾经的黄冈文创,不过是在钥匙扣、笔记本上印个“东坡”logo,或是把文物图案简单印在T恤上,典型的“贴标签”模式。年轻人逛景区看到了,顶多感慨一句“传统文化是好”,却很少掏钱买,“总觉得这些东西离自己太远,不够‘潮’,也没什么用”。
改变,始于一场对文旅资源的“深度挖掘”。黄冈市文旅集团沉下心来梳理家底,把散落的文化宝藏分成了几大类:馆藏里的文物、东坡留下的诗词与故事、非遗传承人的老手艺,还有刻在几代人记忆里的“黄冈密卷”。不再是简单复制文化符号,而是把文化“揉”进实用的物件里:让文物纹样变成冰箱贴的浮雕,让《寒食贴》藏进可拉开的设计里,让黄冈中学的记忆变成能拼搭的积木,就连“黄冈密卷”,都被做成了软乎乎的毛茸挂件,既能当钥匙扣,又能挂在包上,还能贴在家具上。
今年的中国文化旅游博览会上,那款黄冈密卷毛茸文创一亮相就火了。展台前挤满了人,有人拿起挂件回忆起上学时刷题的日子,有人忙着给朋友视频“安利”,没一会儿就被抢售一空。不少没买到的游客,特意留下联系方式,反复叮嘱“补货了一定要告诉我”。这小小的文创,成了连接几代人青春记忆的纽带。
光有好产品还不够,得让年轻人愿意“玩起来”。国庆期间,东坡赤壁文创店推出的雕版拓印体验项目,成了“人气王”。铺纸、刷墨、拓印,跟着非遗传承人学手艺的游客排起长队,小朋友攥着拓好的“福”字蹦蹦跳跳,年轻人则把拓印过程拍成短视频,配文“在黄冈体验古人的浪漫”。
“体验过的人都想再来,只能限定每人体验一次,不然后面的人根本排不上。”刘春光说,这种“亲手做”的快乐,让传统文化不再是隔着玻璃的展品,而成了能摸、能玩、能带走的回忆。
为了贴近年轻人,黄冈文旅还玩起了“轻量化营销”。国庆期间发起的#我在黄冈挖到宝了#小红书打卡活动,没有复杂的规则,游客只要分享关注“黄冈有礼”账号,配2张文创产品图,就能免费获得一件文创产品。这个简单的活动让越来越多用户自发成为黄冈文创的“种草官”,品牌影响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线上火了,线下也跟着热。今年8月,尚品燕鲜炖店的店主主动找到黄冈文旅集团,想代理文创产品。“当时特别振奋,这说明我们的文创真正有了生命力,市场主动愿意接纳它了!”佟立红说,国庆期间,这家代理点的文创销售额突破2万元,不少游客看到文创就挪不动脚:“没想到黄冈的文创这么多、这么精美,比很多大城市的都有新意。”更有一批外国友人也对这些产品爱不释手。
如今的黄冈文创,早已不是单一的产品销售,而是线上线下联动、体验与消费结合的完整生态:游客在景区体验雕版拓印,顺手买走同款文创;在社交平台刷到“种草”视频,专程来黄冈打卡;甚至在尚品燕鲜炖店里,都能意外发现心仪的文创。从政府牵头推动,到市场主体主动参与,黄冈文创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破圈”路,更带动了整个黄冈文旅产业的升级。
“其实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尘封的遗产,它是有生命力的,只要找对了和时代对话的方式,就能活起来、火起来。”佟立红说,下一步,黄冈文旅还会继续深化拓展,让文创更有功能性,探索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黄冈路径”。
这里每一件文创产品,都是黄冈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意碰撞的结晶,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无尽风情。
近几年,作为东坡庙会“三宝”之一的文创产品凭借创意与文化内涵的结合,频频出圈,既是文化传承的新载体,也成为文化消费的新热点。
针对文创产业发展,黄冈重点聚焦对本地IP价值的深度挖掘,围绕东坡文化、黄梅挑花、黄冈中学等本土特色IP,不断开发新产品、设计新形象。
“小小的文创”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也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让黄冈特色文化“出圈”,为地方文旅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随着黄冈文创产业的不断发展,相信文创产品除了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外,还为文旅产业消费带来更大的惊喜。
编辑 | 何明霞 初审 | 叶涵莹 终审 | 钱芳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爱武 实习生汪怡)
发布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