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下红色精神传播的创新实践

黄冈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发源地、重要形成地、重要实践地、重要诞生地。今年6月起,黄冈市融媒体中心发挥全媒矩阵优势,精心策划,创新推出弘扬大别山精神主题宣传:连续4个月在报网微端屏开设专栏、专版、专题,共推出融媒体作品780余篇,全网阅读量突破500万人次。构建起内容有深度、传播有广度的宣传体系,实现了红色精神的有效传递与时代价值的深度挖掘,为同类主题宣传的精准化、立体化开展进行了创新探索。

构建“系统化”内容矩阵,精准讲透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

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军民用流血牺牲铸就的大别山精神,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此次弘扬大别山精神主题宣传,市融媒体中心以“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专栏为统领,分设多个子专栏,集中推出一批特别报道、理论文章、经典案例等,构建“系统化、分模块、强关联”的内容矩阵,讲清讲透大别山精神的内核和时代价值。

理论宣传,夯实精神认知根基。主题是宣传的灵魂,精准锚定大别山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确保宣传不偏离方向、引发受众共鸣的前提。聚焦最具黄冈老区精神品格的“紧跟党走”“不胜不休”两个方面,通过“史料阐释+专家解读+大家谈”等模式,让抽象的理论宣传更易理解、更接地气。先后两次推出12版特别报道,邀请市内外高校党校专家学者、地方党史研究人员,撰写《彰显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大别山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鄂豫皖的生动实践》《弘扬大别山精神 不负立德树人使命》《鄂东峥嵘岁月浴烽火,伟大抗战精神代代传》《黄冈:大别山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等深度理论文章,确保精神内涵传递的准确性、权威性、接近性。典型案例,强化精神具象感知。以“历史典型+当代典型”双线并行,用真实故事打动受众,让大别山精神从“抽象概念”变为“可学榜样”。在历史人物典型上,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开设“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著名抗日英烈中的黄冈人”专栏,系统报道20名黄冈籍抗日英烈的事迹,推动郑行福等11名英烈的百度词条得到更新,共增加资料1.5万余字、2幅照片。在当代人物典型上,挖掘20多名各行各业先进典型与大别山精神相关的微观故事,展现精神的传承与延续。如,义务守护烈士墓65载的革命后代80岁老人姜能山;以大别山精神铸就粮食安全“中国芯”的黄冈籍武汉大学教授朱仁山;投身乡村振兴带领百姓致富的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的企业家闻彬军;扎根大别山的“90后”最美山村教师校长方荣等。这种叙事方式,让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使人感觉到大别山精神一脉相承的清晰脉络。

公益宣传,推动精神落地实践。推出“弘扬大别山精神,在支点建设中勇担使命”“不胜不休,加快建设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公益海报系列,结合黄冈本地地标与革命元素设计12组海报,在市区电子阅报栏、路名牌、融媒体各平台同步投放,让红色精神融入群众日常视觉场景,营造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宣传氛围,累计覆盖群众超50万人次,引导受众从“认知精神”走向“践行精神”。

拓宽“立体式”传播边界,精准触达受众需求和宣传覆盖面

充分发挥地方融媒体“报、网、端、微”的矩阵优势,依托各平台的差异化特性,采用分平台、定策略、重互动的传播思路,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体系,最大化提升大别山精神宣传的“精准触达+广泛扩散+影响有力”。

传统媒体,着眼深度,夯实“权威传播”基础。报纸推出“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特别报道专版16个,系统讲好我市如何创新大别山精神宣讲体系、学思践悟筑牢薪火相传“红色根基”等经验做法;推出“光荣本色 血脉传承”等特刊,整合理论解读、革命遗址遗迹探访等内容,还原历史细节、阐释精神内涵,为宣传提供理论支撑与事实依据,确保宣传覆盖范围更广。

电视邀请汪季石、江明等党史专家学者面对镜头向观众解读大别山精神;以陈潭秋一封家书、红安铜锣等五件尘封的革命文物为线索,制作《回望大别山下的革命岁月》纪录片,带领观众见证大别山人民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信仰;推出《程星:16年讲解1万多场 大别山精神传四方》《三代农业科研人 做强黄冈“芯”》等重点报道,讲好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故事,通过影像画面的感染力,让革命故事更生动、更具冲击力,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新媒体平台,着眼速度,建强“核心传播”阵地。抖音、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以“短、平、快”的特点,成为吸引受众的关键载体。在直播黄冈、掌上黄冈短视频平台分别开设《弘扬大别山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大别山精神·红色故事我来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别山精神》专栏,累计发布相关主题短视频80多条;其中《黄冈“弘扬大别山精神 勇担重任强国有我”大思政课开讲,参加九三阅兵的女民兵谈颖为15万师生宣讲》浏览量超15万人次,点赞2300人次;“弘扬大别山精神”主题宣讲直播活动2场,为受众打造沉浸式体验,全网浏览量超过75万次。在黄冈发布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累计推文105篇。其中,7月1日推文《特别报道|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利用图片滚动、微信跳转等新媒体功能,向读者和粉丝充分展现《黄冈日报》13个版面整版报道的新媒体效果,设置留言互动环节,鼓励受众分享感悟,增强参与感,广受读者好评。云上黄冈客户端开设专题,累计发布相关稿件270余篇。其中,策划的《从红色动脉到共富通道,这里是大别山区的黄金走廊》图文,将大别山精神与黄冈红色旅游路有机结合,获省委宣传部全省全网推荐。

内外宣融合,着眼广度,实现“全场景触达”。为扩大宣传效果,整合资源,内外宣一起抓,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传播体系。在“内融”市域媒体矩阵方面,以市带县组织媒体推出“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典型宣传,挖掘报道一批典型人物、典型群体、典型案例,全市各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媒体平台、市直各行业官方平台,对大别山精神主题宣传相关内容均进行二次转发,累计转发5300余篇次。在“上融”央媒省媒方面,与湖北日报合作,启动鄂豫皖三省“弘扬大别山精神”全媒体联动宣传。掌上黄冈微信号推出“弘扬三大精神·省媒看黄冈”专题,整合湖北日报、湖北卫视、荆楚网等省级媒体报道黄冈弘扬大别山精神的图文、视频等内容,共发布40多期。同时积极向上推荐稿件,《总有一种力量激荡奋进路——三大精神赋能黄冈现代化建设新实践》《义务守护烈士墓60余载——红军后代姜能山老人的坚守》等16篇稿件,获得省委宣传部全省全网推荐;《黄冈“弘扬大别山精神”系列红色剧目展演圆满落幕》等12条视频在央视频平台发布,极大提升弘扬大别山精神主题宣传的传播力、影响力。

科学把控“时度效”,精准提升宣传针对性与实效性

新媒体新技术新时代下,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红色精神主题宣传如何让受众接受?时度效就是检验的标尺。

把握时势、时效,赢得舆论引导先机。遵循前期预热、节点爆发、持续跟进的节奏,将大别山精神宣传与重要事件、节日结合,实现借势传播、精准发力。前期预热方面,自6月3日开始,全媒体平台陆续推出专栏,每天推出单篇或单版报道,进行内容铺垫;发起“寻找身边的红色记忆”征集活动,在互动预热持续拉升热度;节点爆发方面,连续推出《守护红色根脉,让历史“活”起来》《创新红色课堂,让精神“潮”起来》《畅游红色圣地,让旅程“燃”起来》《激活红色引擎,让日子“好”起来》等9个整版的特别报道;9月3日当天,推出8版“英雄黄冈 不屈脊梁”的纪念特刊,集中展示黄冈抗战史最新研究成果,激励黄冈儿女弘扬大别山精神,为湖北加快建成支点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掌握分寸、力度,让新闻宣传恰如其分。坚持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确保力度合适。宏观叙事和理论阐释篇幅稍长,如,大别山精神主题宣传的开篇《总有一种力量激荡奋进路——三大精神赋能黄冈现代化建设新实践》深度报道篇幅4500多字,从宏观视角分析,典型案例印证,精神伟力如何赋能黄冈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短小精悍,《闻彬军带动大别山区7万农民增收致富》《从跟跑到领跑:科峰智能的“智造”突围之路》等20多篇典型案例报道均不超过2000字。重点工作火力全开,对“弘扬大别山精神·思政课”进社区、学校、企业等专场,进行现场直播,营造强大的宣传声势和思想引领力。

讲求效果、实效,让主题宣传叫好又叫座。在选题上,坚持从宏观叙事和个体故事双向发力。宏观选题展现精神的整体性与引领性。如,报道黄冈如何保护红色遗存、创新红色课堂、繁荣小剧创作、发展红色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创建双拥模范城等实践和传承大别山精神的行动和成效,彰显精神的时代高度,帮助受众从全局层面理解精神的价值,强化对地方发展的认同感。个体选题从小切口切入,挖掘其与大别山精神相关的微观故事,让宣传更具温度。例如,报道红军后代姜能山老人义务守护烈士墓60余载的故事,通过他日常清扫、讲解、守护文物的细节,展现“紧跟党走”的精神;讲述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讲解员程星亮相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外记者见面会,把红色精神讲给更多人听,让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效能的故事,体现“不胜不休”的新时代内涵,身边人的故事,让受众在情感共鸣中接受大别山精神的熏陶。

来源: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

编辑:毛紫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