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罗田县九资河镇圣人堂村烟岚云岫缠绕峰峦,宛如仙境。51 岁的张彩林早就忙开了,先是打扫卫生,随后,在丈夫袁修成的协助下,小心翼翼地将 19 岁的脑瘫养子袁世如抱到椅子上,为他换衣、洗脸,再一口口喂饭。 这样的清晨,张彩林已坚守了整整十年。十年间,她用超越血缘的深情与大爱,为脑瘫养子袁世如筑起了温暖的避风港,更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曾濒临破碎的家。
明知路艰 仍担母责
2015 年,离异后带着 5 岁女儿的张彩林,经人介绍认识了袁修成。袁修成为人憨厚耿直,人称“袁大直”。自小家境贫寒,仅读三年书就靠务农谋生。2006年与前妻结婚,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出生三个月后,被查出患有脑瘫。袁修成耗尽积蓄带娃治疗,辗转寻访老中医,却始终未见好转,只好放弃治疗。2014年,前妻不堪重负,选择离婚,留下袁修成独自照料 8 岁的脑瘫儿子、年幼的次子、还要赡养年迈的父母。
“第一次见到世如,他坐在小凳子上,脖子歪着,连抬手、转头这样简单的动作都做不了,眼神里满是无助。” 张彩林至今想起初见养子袁世如的场景,仍忍不住红了眼眶。
为人诚实的袁修成,向张彩林坦陈了自己的家庭状况,如果俩人结婚可能会拖累她,张彩林却说。“世如太可怜了,既然我来了,就不能让孩子没人疼、没人管。”正是这句朴实的承诺,成了她十年如一日的行动指南。
每天清晨,张彩林先帮袁世如穿衣服、清理大小便,再耐心喂饭。袁世如无法自主吞咽,饭粒常洒得满身都是,她从不急躁,擦干净后再一口口接着喂。夜里,她帮袁世如洗澡、换洗衣物,忙到深夜才能休息。
十年照料 化难为能
袁世如无法自主排便,清理时常常臭气熏天,张彩林从没有过一丝嫌弃,反而细心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调整饮食。担心孩子身上有异味,无论多忙,她每天都会给袁世如擦洗身体、换干净衣服。每隔几天,她就给孩子洗头、剪指甲,把袁世如收拾得干干净净,一点也看不出常年卧床的狼狈。
“有一天半夜,我突然听见‘咚’的一声,跑过去一看,世如从床上摔下来了,额头磕破了,鲜血直流。” 张彩林抱着袁世如心疼的哭了。第二天一早,她与袁修成商量:“必须想个办法,绝不能再让孩子摔着了!” 袁修成用木板做了一个高 40 公分、长两米的木箱。张彩林又找来橡皮筋,缚在木箱两侧,压在被子上,防止孩子踢掉被子着凉。这个简陋的安乐箱,不仅守护了袁世如的安全,更装满了张彩林的牵挂。
随着袁世如渐渐长大,体重越来越重,张彩林抱他起身、挪动位置时,常常累得胳膊酸痛、腰都直不起来。多年来,袁世如坐坏的轮椅和凳子加起来有 10 多个,每换一个新的,张彩林都要催促袁修成反复调试或改进,确保孩子坐着舒服、安全。“世如虽然不能说话,但他心里什么都懂。每次我帮他整理衣服,他都会对着我笑,还会左右摇头,像是在跟我说‘谢谢’。” 说起这些细节,张彩林的脸上满是欣慰,仿佛所有的辛苦都在这一刻有了最好的回报。
双重担当 情牵不舍
为了撑起这个家,袁修成借着家在天堂寨景区的便利,向亲友借钱装修房子开起农家乐。张彩林立刻成了家里的 “全能帮手”:清晨照料完袁世如,她要打扫客房、准备食材。客人来了,她忙着端茶倒水、招呼用餐。晚上客人散去,她还要继续照料袁世如,常常忙到深夜。即便如此,她从没有一句抱怨,反而总安慰袁修成:“别急,咱们一起扛,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农闲时,袁修成在景区搞出租,家里还种了一亩多天麻补贴家用,夫妻俩相互扶持,一点点为这个家攒着希望。
近年来,新的责任又落在张彩林肩上:袁修成的小儿子读高二,她的女儿也顺利考上县一中。为了让两个孩子安心读书,张彩林不得不前往县城租房陪读。可她始终放心不下留在村里的袁世如,每周再忙,都会抽时间赶回家。每次回去,她第一件事就是给袁世如擦洗、换衣服,做孩子爱吃的饭菜。
张彩林的付出,不仅袁修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更被全村人看在眼里。“彩林真是个难得的好女人!十年了,对世如比亲妈还亲,换做别人,早就撑不下去了。” 村里人提起张彩林,满是敬佩,“经常看她给世如喂饭、擦脸,那细致劲儿,比照顾亲生娃还用心。”
袁修成更是对妻子充满感激,说起张彩林,他的声音带着哽咽:“她不是世如的亲生母亲,却把世如照顾得这么好,家里的大小事也全靠她操心。没有她,这个家早就散了,这份情,我这辈子都还不完。”
面对大家的称赞,张彩林总是笑着摆摆手:“没什么特别的,既然是一家人,就该互相帮衬。世如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照顾他,让他好好活着。”
来源:黄冈文明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