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品牌建设串联点、面、线、链——四维攻坚育品牌 全域出彩添动能

从麻城福白菊品牌价值突破60亿元,到麻城石材主导国标制定;从10件地理标志覆盖农业领域,到249家高新技术企业撑起工业脊梁……今年以来,麻城市以“点上生金、面上开花、线上夯基、链上成景”为抓手,推动特色品牌从“单个亮眼”到“集群闪耀”,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重点品牌“点”上生金:打造行业标杆

麻城福白菊的进阶之路,是麻城品牌创新发展的缩影。今年,麻城福白菊不仅品牌价值达到60.65亿元,创造历史新高,还在科研与国际布局上迈出关键步伐:“本草考证”课题登陆核心期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落地,年底将出台品质菊花团体标准;覆盖28国的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启动,未来“中国菊谷”产品将直接对接海外市场。

麻城石材则以标准创新引领行业方向。两项国家标准实施后,6个主导产品成为国标样板,石材污水处理、安全开采团体标准征求意见,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麻城方案”;集体商标审查、LOGO版权登记同步推进,品牌规范化建设走在行业前列。

行业品牌“面”上开花:激活全域动能

麻城品牌建设的成效,正从重点产业向各行业渗透。农业领域,麻城辣椒完成农产品地理标志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升级,全市115家企业用上地理标志,麻城茶油、木子店老米酒、龟山岩绿品牌价值同步增长,“地标农业”成为农户增收的稳定器。

工业领域,“专精特新”“单项冠军”成为“麻城制造”的新标签。今年,该市新增3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13家;6家企业获评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总数达到18家;“湖北精品”企业5家,领跑黄冈。与此同时,249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瞪羚企业,让“麻城造”在细分领域站稳脚跟。

文旅与中医药品牌走出“文化+产业”的新路。龟峰山景区凭借“生态+文化”优势跻身省级品牌大赛前列,麻城积极争创全国旅游百强县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王叔和中医药文化夜市将非遗技艺与现代消费结合,并布局了20余件系列商标,让古老文化成为品牌新IP。

质量标准“线”上筑基:充盈发展底气

“以前出口检测要跑武汉,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拿报告!”麻城某茶油企业业务员拿着检测报告说。这一变化,源于麻城整合国家级CNAS实验室、省石材质检中心等资源,首创“检验检测+计量检定”双规范模式,累计出具国际认可检测报告400余份,出口企业无需再跑远路,检测效率提升3倍以上。

标准体系的完善,让品牌发展更有底气。麻城编制《福白菊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图谱》,230项标准覆盖全流程;《木子店老米酒》完成20余项省级地方标准申报材料,石材、循环经济等领域标准同步升级。同时,产业创新中心加速科技转化,引导企业争创“湖北精品”,推动“麻城制造”向“麻城标准”跨越。

宣传保护“链”上成景:护航品牌远行

为使麻城品牌被更多人知晓,麻城打出“节会+推介+电商”组合拳。杜鹃文化旅游节、菊花文化旅游季吸引超百万游客;重庆、上海、南京专场推介会签约126份合同,30余款地标产品走进重点城市。

线上线下渠道协同发力:“麻乡记忆”电商品牌打通田间到餐桌链路,武汉都市圈、北上广等地的地标优品体验店,让消费者直观感受麻城品质;龙头企业亮相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等国家级展会,麻城福白菊连续两年入选农业农村部推介名录,品牌影响力辐射全国。

品牌要走出去,更要护得住。麻城建立“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司法保护”机制,开展知识产权宣传,调解侵权纠纷13起,查处案件11起,为品牌发展营造安全环境。

从“点”的突破到“面”的拓展,从“线”的夯实到“链”的护航,麻城正以品牌建设为纽带,串联起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发展脉络。接下来,该市将继续深化“点、面、线、链”路径,让更多麻城品牌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志鹏 通讯员 王雅琼 李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