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各类资源高效配置的大市场,如何通过资源融通释放全产业链的活力,是建设统一大市场的重要课题。 通过一辆汽车的“跨省之旅”,来见证中国制造业从深度链接向生态融通的变革。
在重庆渝北区的数智整车工厂,平均每分钟就有一辆新车下线。高效的整车组装背后,是全国供应商的零部件汇聚和精准协同。
长安汽车采购中心副总经理 陈津:我们这台车的灯是来自湖北的,减震器是来自四川的,仪表台的下方有控制器,这是来自江苏苏州的。
对于产业链的融合,陈津的感受尤为深刻。在2022年以前,如此紧密的链条还难以实现,汽车零部件跨区域采购常被“设卡”。
长安汽车采购中心副总经理 陈津:部分地方往往把“在本地注册”作为享受补贴、参与招标的前置条件,导致我们跨省采购和产能调配被迫分散设点,无形中抬高了管理成本。
这种壁垒在全国并非个例。如今,这条产业链上已经汇聚1400多家供应商,遍布华东、西南、华北等地区。而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重庆的整车制造与四川的新材料、电池制造等领域实现优势互补,近1/3的供应商都来自川渝地区。沿厦蓉高速行驶约5小时,就能到达成都的一家汽车减振器生产企业。而在通达的物流链接之外,数据融通正在成为汽车供应链高效运转的关键。
四川宁江山川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徐晓光:我们与整车厂的生产计划信息系统深度绑定和共享,根据整车厂的需求不断地调整生产。我们每天晚上10点以后发车,第二天早上6点以前,物资就可以到整车厂仓库,就可以保证它第二天的生产。现在的库存是控制在7天以内,之前一般都要保证15天。
如果说数据共享让生产更高效,那么技术协同则正推动研发加速流动。在苏州,刚下线的智能座驾控制器正准备运往重庆整车厂,与传感器等零件一起组成汽车的智能“心脏”。一场智能化的浪潮,正在推动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从“散装拼装”向协同创新、生态共创转型。
成都天府智华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邓博:以前这些零部件可能各做各的就可以了,智能网联汽车时代,它需要各个传感器、控制器跨域融合,也需要一些技术的互通,才能够把整车做好。这个时候其实它就需要打破一些零部件的边界,形成一个生态,大家共同去研发一些新产品。
然而,要实现从产业链条向产业生态的跨越,还有一道不得不逾越的“关口”:资金。汽车产业链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收款通常需要3个月到4个月,上游供应商尤其是中小企业,往往面临较大资金压力。
如今,汽车产业链的高度融合,为上下游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撑。银行、保理公司通过交易合同、订单或发票等凭证,就能为企业快速提供资金支持。
凤阳爱尔思轻合金精密成型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蔡雨:现在我们只需要垫资一个月,按目前的铝价折算,我们一个月的资金占用在4000万元到5000万元,也就是说可以至少减少1亿元的资金占用。
在生态共创的牵引下,汽车产业的升级不仅仅是上下游的联动,更是全产业链资源配置的全面融通,每一辆汽车,都带着协同进化的基因,从中国加速驶向全球。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3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年产销均突破1000万辆大关,已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自2021年以来,年产销增速连续4年超过30%,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保障下,跨越千里的零部件不再是单点拼装,而是生态协同,以汽车产业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正在加速迈向研发、生产、资金、物流和数据的全链条融通,也在加速构建整零协同、软硬结合、场景牵引的新型产业生态。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袁安琪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