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经过暑期休整,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近百名师生重返红安,投入到大型红色实景剧《红安永远红》新一轮排演中。这场始于今年春天的红色教育实践,正在这片热土上绽放出令人惊喜的育人成果。
今年4月,随着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与红安将军红红色文化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协议的签署,该校社会体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率先走进红安,开启“红色演艺+专业实践”的创新教学模式。短短数月间,旅游管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学生相继加入,一支多学科融合的红色演艺人才队伍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救火队员”的蜕变
人物档案:胡怡(女),19岁
社会体育专业2023级学生
在《红安永远红》剧组这几个月,真没有白待。我演的是群众演员,听着好像是背景板,但扎进去才发现,意义非常大。
最让我没想到的是,我这个群众演员,愣是成了“救火队员”。组里其他女演员一请假,我就被推上去,小护士、女学生、主持人,还有那个桂花……我都演了个遍!每次接到这种“紧急任务”,心里又慌但又觉得机会难得。慌的是,这角色之前没专门练过,动作是啥?剧情走到哪儿该干啥?音乐节点卡在哪儿?难得的是又接触一个新角色,有一个学习的机会。过程虽然紧张,但真逼着我学了不少东西。
这样一番下来,收获真不小。一方面更自信了,对剧中的流程,如啥时候上场、怎么走位、怎么配合音乐灯光,心里比以前有谱多了。更重要的是,通过演这些角色,我好像真的“钻”进了那段历史里。以前看书听故事,知道七里坪打过仗,知道红安是革命老区,但感觉是飘着的。现在不一样了,演着那些角色,想着她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经历的事儿,那份沉重、坚持,突然就变得特别真实、特别能打动人。红安这片土地上的红色精神,不再是书上冷冰冰的字,而是活生生地在我心里扎根了。所以我决定,下学期还要留在这里,在这儿多待待,多学学,多感受感受。
总的来讲,在红安这几个月,虽然角色换来换去,演得跌跌撞撞,但感觉特别值,像打了一场成长“小战役”,见识了不同的故事,磨厚了点儿脸皮,更深深感受到了红安那份沉甸甸的红色力量。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那“随机应变”的功夫还差得远,但心里那股想学、想进步的劲儿更足了。
正反角色的淬炼
人物档案:贺金鑫,21岁
社会体育专业2023级学生
在剧组的这段日子,我既演绎了主角梁叶晨,也挑战过地主王老财的打手这一反派角色,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让我收获了双倍的感悟与成长。
起初,得知要出演主角梁叶晨时,我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能深入刻画一个故事的核心人物,忐忑的是担心自己无法诠释出角色的灵魂。而当接到地主王老财打手这个配角任务时,更是让我措手不及。一个是心怀正义、充满理想的主角,一个是凶狠暴戾、助纣为虐的反派,角色间巨大的反差,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饰演梁叶晨时,为了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反复研读剧本,查阅与角色背景相关的资料,试图理解他在困境中的坚持、在抉择时的挣扎。从他的一举手一投足,到每一个眼神的流转,我都仔细打磨。但参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一个情感爆发的戏,我总是无法达到导演的要求,那种挫败让我一度陷入迷茫。可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一次次调整状态,观察生活中类似情境下人们的反应,最终慢慢找到了感觉,将梁叶晨的情感真实地呈现在镜头前。
而地主王老财打手这个角色,完全跳出了我的舒适圈。为了表现出打手的凶狠与麻木,我刻意改变自己的肢体语言,走路时虎虎生风,眼神中透露出狠厉。记得有一场与主角对峙的戏,我需要展现出打手的嚣张跋扈。第一次拍摄时,我用力过猛,显得表演痕迹过重。导演耐心地指导我,让我从角色的身份和性格出发,去体会他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我静下心来重新思考,在后续的拍摄中,终于将打手的特质展现得更加自然、生动。
这段参演经历,让我在演技上有了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角色,我仿佛穿越时空,体验了不同人物的人生。梁叶晨的坚韧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明白了信仰的力量;打手的可悲则让我思考人性在环境影响下的转变。这些感悟不仅丰富了我的表演内涵,更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段剧组经历,就像一场奇妙的旅程,让我在角色的世界里不断探索、成长,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演艺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
看着学生的蜕变,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从“旁观者”到“剧中人”,再到“传承者”,这种转变正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生动诠释。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红色演艺+”育人模式,让青年学子在革命老区的沃土上,续写新时代青春之歌。
记者王慧
通讯员郝如卓 汲艳蕊 胡梦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