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57)小钩针“编”出幸福图景

8月18日,清晨的微光透过窗棂,轻抚着麻城市朝圣门社区宋家湾新区的“妇女微家”。

涂英指尖轻盈翻飞,彩色毛线似被赋予魔法,一朵栩栩如生的芙蓉花在晨曦中悄然绽放。身旁的小桌上,精巧的杯垫、雅致的挂饰静静陈列——这些承载着希望的手工艺品,正静待发往远方。谁能想到,几个月前,这位因照料家中老幼而无法外出务工的留守妇女,还在为生计愁眉不展。

改变,始于麻城市妇联开展的“巾帼暖心”走访活动。今年年初,在与留守妇女们的促膝长谈中,该市妇联干部捕捉到她们共同的心声:时间被家务切割成碎片,却渴望一份既能守家顾老小、又能贴补家用的生计。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我们工作的‘靶心’!”麻城市妇联主席姚荣花的话语掷地有声。

妇联干部在调研中发现,社区不少留守妇女心灵手巧,尤擅针线。“能否让这门传统手艺,成为打开就业之门的钥匙?”该市妇联主动对接本地文化企业——麻城市冠百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动将“非遗钩针编织公益培训”直接办到社区门口。

起初,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妇联干部回忆第一次上门动员的情景:“姐妹们有顾虑,怕学不会这精细活儿,更担心辛辛苦苦钩出来的东西找不到销路。”

疑虑,需要实打实的行动来化解。冠百春公司的专业老师带着各色毛线和钩针上门来了,从最基础的针法教起,耐心细致;而妇联干部们则化身“后勤兵”,搬桌椅、理线材,忙前忙后。

涂英就是第一批学员。虽然开始学起来有点慢,但是她学得格外用心。手指被毛线磨得发红,贴上创可贴继续练;遇到复杂的花样,她追着老师“打破砂锅问到底”。3个月后,她的首批钩编挂饰通过公司对接的订单成功售出,换来了600元实实在在的收入。

拿着这笔自己亲手“钩”出来的钱,她第一时间给孩子买了新书包。那份久违的自豪感和对未来的憧憬,如同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在社区姐妹心中漾开了层层希望的涟漪。

为了让更多“涂英”们能兼顾“灶台”与“生计”,麻城市妇联坚持将技能培训作为打开就业之门的钥匙,积极协调社区资源,在黄金桥社区、黄狮岗社区、付兴湾村、鼓楼社区等多个村社的“妇女微家”组织开展培训。

在夫子河镇的培训点,58岁的王桂英正和儿媳一起专注地钩编。“以前总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跟不上趟,被时代落下了。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动动手,每月也能稳稳当当挣上千把块,给孙子买奶粉都不用再向儿子伸手了!”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无数留守妇女重获价值感。

为方便大家灵活作业,麻城市妇联还协调社区在宋家湾5G工作站设立“妇女微家”,姐妹们可以随时到“妇女微家”做活,做好的成品由麻城市冠百春公司统一收走销售,社区有的留守妇女把材料拿回家里,趁子女午睡时赶工,做到带娃、赚钱两不误。

阳光正好,涂英将新完成的一批钩编饰品仔细打包,准备交给冠百春公司的收货员。这些凝聚着巧思与汗水的工艺品,将带着麻城妇女的匠心走向全国各地。而在麻城更多社区和村落,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正拿起钩针,用勤劳灵巧的双手,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图景。

小钩针钩动大民生。截至目前,该市已在多个乡镇街道开展系统化钩编技能培训56期,精准赋能480名留守妇女掌握一技之长,成功带动150余人实现稳定“家门口”就业增收,手工产品销售额累计突破100余万元,人均月增收稳定在1000元左右。

编辑 | 李奕漫 初审 | 叶涵莹 终审 | 钱芳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张丽婕 余萌)

发布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