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县九资河镇的三圣剧场管理员老张,如今有了新习惯:演出结束后在剧场多留半个小时。他笑着说:“经常有游客拉着演员合影,问明天演什么——咱们的小剧,把来去匆匆的‘过路客’变成了‘回头客’。”
8月10日,武汉游客李远明在朋友圈感叹:“看完戏,再去尝一碗密斋药膳,仿佛触摸到了黄冈的魂。”
从罗田县九资河镇三胜剧场的《情恋大别山》《万密斋·寻方》到黄梅东山问梅村的沉浸式黄梅戏巡游,从红安长胜街的红色小剧《红安永远红》到浠水多彩旅游路上的民歌小剧《一进团陂街》,黄冈正以文化小剧为支点,撬动避暑经济的“热消费”,让“清凉体感”升华为“精神滋养”。
这一嬗变的背后,是黄冈对文旅融合的深度思考与创新实践——用文化内容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让“浅度观光”转向“深度沉浸”,以文化IP提升文旅附加值,以80余部原创文化小剧为核心引擎,最终实现从“纳凉观光”到“文化养心”的质变。今年“五一”期间,文化小剧商演平均上座率超90%,拉动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6.87%。
“看戏”到“戏游”——
文化小剧成为“入戏”的法宝
在黄冈,文化小剧早已突破传统舞台的边界,成为景区里的“常驻嘉宾”。
罗田县九资河镇三胜剧场内,《万密斋·寻方》的时空转换与互动演绎,将观众带入明代医圣万密斋悬壶济世的历史场景,每场演出后,一些游客自发前往剧场旁的药膳体验馆,品尝剧中提到的养生膳食。这种“观剧+体验”的模式,让原本走马观花的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延长1.5小时,周边餐饮消费增长30%。
一部《长江边的婚礼》从采风到首演仅45天,在团风牛车河景区连演40场,吸引1.3万人次观看。这部以渡江战役为背景的红色小剧,将婚礼现场与支前场景交织,演出结束后,游客可参与“手工制作渡江船模”体验,人均消费增加80元,景区二次消费占比从20%提升至45%。这种“低成本、快节奏、大流量”的创作理念,使小剧能敏捷响应市场需求。
在麻城龟峰山星空剧场,《十送红军》的旋律响起,观众不再正襟危坐——他们被邀请上台共舞,在“抢粮食”游戏中感受苏区军民情谊。
这种打破传统观演关系的“沉浸式交互”模式,成为文化小剧的标志性基因。文旅专家阮灿如评价:“在供给端,小剧丰富了消费场景;在需求端,则提升了游客满意度,是真正的双赢。”
“戏中游”如火如荼,黄梅戏巡游唱主角。在黄梅县东山问梅村,演员化身“女驸马”“董永”游走于青石板街,与游客即兴互动。“戏中游”模式使景区单日游客量突破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5%,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4.5小时。
机制创新迈大步。黄冈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建立文化小剧常态化演出体系。
市文旅局联合文艺院团打造“东坡庙会三宝”品牌,推出《承天寺趣事》等精品剧目,在省黄梅戏艺术剧院周末剧场实现固定演出;各县市区则结合地域特色,如英山县在毕昇纪念园常态化演出《寻找毕昇》,蕲春县在李时珍纪念馆推出《医圣拜师》,形成“一县一品”的文化供给网络。2024年,全市文化小剧进景区、进社区、进园区演出超3000场,直接带动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8.75%。
这种常态化演出不仅丰富了文旅内容,更构建了“观演—体验—消费”的闭环。蕲春县文旅局党组书记朱楚芳说:“文化小剧不是简单的演出,而是通过场景化叙事,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情感共鸣中延长停留时间,提升消费意愿。”
景区融合再造消费链条。文化小剧的活力,更体现在与景区生态的深度咬合。在英山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姐儿》讲述红军战士与当地姑娘的爱情故事,散场后观众可体验草鞋编织、品尝“得胜汤”药膳。一套“观剧+体验+消费”的闭环由此形成,带动该景区疗养团队接待量突破100批次,周边民宿增收60%。
“戏台”到“生活”——
传统戏曲成为“突围”的引擎
8月初的一天,武汉蔡甸区60多名学生,沿着多彩旅游路罗九线,抵达罗田县白庙河镇付家庙村外婆桥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孩子们刚画好京剧脸谱,研学领队就提醒:“大家把脸谱戴上,听听罗田的东腔戏。”顿时,课堂上响起一阵高亢清脆的歌声,屏息凝视间,罗田东腔戏非遗传承人丁富国、阎焰良、李艳福联袂唱起了“哦呵腔”,当地又名“畈腔”。丁富国说:“教孩子们学唱原汁原味的东腔戏,就是为了传承古戏腔,把好文脉留下来。”罗田是巴蜀蛮夷文化与吴楚文化的融合之地,有大别山放歌、东腔戏、赶柳翠、罗田畈腔、荡腔锣鼓等特色文化。
如今,黄梅戏、东路花鼓戏等传统戏曲,在黄冈正经历着从“博物馆式保护”到“生活化传承”的蜕变。
在黄梅县绣娘田园景区,采茶戏与万亩茶田结合,游客白天采茶制茶,夜晚围坐茶园听戏,这种“茶戏融合”模式使景区复游率提升至40%以上,衍生出的“茶戏研学套餐”年营收超500万元。
沉浸式演绎风生水起。红安县将军影视城推出《跟着团长打县城》,游客化身“战士”参与攻城行动,通过激光投影、环绕声效还原战场场景。这种“实景+互动”模式使景区游客量增长23%,门票收入与二次消费比例从1:0.8提高至1:1.5。
年轻化表达如火如荼。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培养的00后演员黄瑞,在景区演出时将抖音热门BGM融入黄梅戏唱段,吸引年轻游客自发拍摄短视频传播,相关话题播放量超2000万次,带动景区线上预订量增长。
技术赋能提升消费体验。黄冈运用现代科技激活传统戏曲。《遇见东坡》沉浸式演出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让苏轼的诗词化作流动的光影,游客可“穿越”至承天寺夜游,与虚拟苏轼互动对诗。这种“科技+文化”的呈现方式,使景区夜间游览占比从10%提升至35%,客单价增加120元。
传统戏曲的活化不仅提升了文旅体验,更实现了文化传承。麻城市东路花鼓戏剧院创排的《大别山上七枝花》,以七位真实女性为原型,讲述她们拥军支前的故事。演出结束后,当地学校将该剧纳入校本课程,培养出100余名“小小传承人”,使这一濒危剧种重获新生。
夜幕下的罗田县鸠兹古邑,文化小剧的“热浪”刚刚散去,罗田东腔戏的唱腔仍在回荡。00后游客小林在朋友圈写道:“本以为来避暑,却邂逅了滚烫的灵魂,享受了文化的滋养。”
知名策划人张渐秋分析,从罗田的吊锅夜市到深圳文博会的活字印章,从牛车河畔的小剧到爱丁堡的礼物,黄冈用实践验证了一个逻辑:当文化成为避暑经济的“心”引擎,山水便不再是普通的景观,而升华为精神原乡。
“流量”变“留量”——
文化IP成为“留客”的磁石
黄冈以“东坡文化”为统领,构建“文化IP+”生态体系,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东坡三宝”(文化小剧、文创产品、特色美食)成为撬动避暑经济的核心杠杆——东坡主题小剧《承天寺趣事》带动周边文创产品销售增长300%,与伊利合作推出的“苏东坡版酸奶”上市首月销量破10万瓶,成为现象级爆款。
“白+黑”激活夏夜动能。
黄冈将东坡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肌理,如黄州遗爱湖公园的“东坡夜游”项目,以“一词二赋”为线索设计灯光秀,游客可扫码聆听苏轼生平故事,景区夜间收入占比提升至50%;麻城“村K大舞台”上,电子舞曲版《映山红》引爆千人合唱,获胜者怀抱“稻梦空间”大米等土味奖品欢呼雀跃;罗田九资河镇鸠兹古邑内,《不识·余三胜》的京剧唱腔在百年戏台回荡,观众看戏之余大快朵颐品尝罗田吊锅。
夜经济威力显现:龟峰山“村K”开幕后,周末客房预订量飙升200%,景区南瓜汤、野菜粑日均销量超千份;麻城天景山的漂流安全员支起烧烤摊,收入翻两番;英山毕昇活字印刷体验馆开放夜场,亲子家庭拓印东坡诗词;黄州东坡文创空间上演《承天寺趣事》,观众品着东坡饼感悟“人间有味”。
英山县还以毕昇活字印刷术为IP,开发“活字印章”“古法造纸”等体验项目,与深圳文博会合作推出的“爱丁堡活字印章”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礼品,带动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250万元。
产业链不断延伸。罗田县以“余三胜京剧文化”为IP,打造京剧主题酒店、戏服租赁、戏曲研学等业态,三胜剧场周边形成“京剧文化街区”,商户年营业额平均增长30%。
文化IP的加持使黄冈文旅附加值显著提升。2024年,全市文创产品销售额达3000万元,特色美食“来黄必点30道菜”带动餐饮消费增长25%;黄梅县因《莫错过》等文化小剧带动,上半年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0%。
文化IP激活消费链。通过文化小剧、传统戏曲活化等方式,黄冈将“演员技艺、文创产品、非遗名录”转化为经济资本,形成“文化赋能—体验升级—消费增长”的良性循环。英山县文旅局负责人说:“文化IP不是简单的标签,而是通过场景化、体验化、产品化的设计,让文化真正‘活’在游客的消费链条中。”
当文化符号转化为消费动能,特色美食也成为“引客磁石”。“来黄必点30道菜”评选,让美食升级为文化媒介。罗田板栗炖鸡汤端上藏龙大酒店餐桌时,配着京剧主题筷套和“一见如故乡”纸杯;英山神峰山庄的“十大碗”宴席,每道菜讲述一个红色故事。浠水庞安时药膳馆——将宋代名医典籍转化为菜品,中医文化在舌尖苏醒。美食IP还催化三产融合。蕲春开发蕲艾入膳,带动40余家药膳餐厅兴起;红安永河千张煲拉动大豆种植面积扩大3倍;麻城肉糕产业链覆盖32个村。
记者手记:
从“避暑”到“养心”的启示
黄冈的实践证明,文旅融合的核心不在于资源禀赋,而在于文化表达的创新。当文化小剧在山水间流淌,当传统戏曲在街巷中重生,当文化IP在消费中裂变,黄冈正以“文化养心”重塑避暑游的价值内涵——游客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文化的体验者、传播者和受益者。
这种嬗变不仅为黄冈带来了经济增长,更在文化传承与现代消费之间架起了桥梁,为全国文旅融合提供了“黄冈样本”。在文旅竞争白热化的今天,黄冈的“避暑密码”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文旅吸引力,不在于自然景观的单一馈赠,而在于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唯有让文化成为“留客”的磁石、“增值”的引擎、“共情”的纽带,才能让避暑游从“流量狂欢”走向“价值深耕”,最终实现从“纳凉”到“养心”质的飞跃。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邹德祥
编辑:汪泽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