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石旁化结、水渠边通心!英山县基层执法藏着“解纷大乾坤”

基层的矛盾,总在烟火最浓处滋生:或许是帮工树碑时的意外,或许是水渠淤塞时的焦急,或许是牌桌口角的摩擦,又或许是排水沟改道时的纠结。这些事看着琐碎,却像乡野里的“打结绳”,解不开就可能缠成“死结”。湖北省英山县孔家坊乡综合执法中心,用“快、融、实”三个字,解开了王家畈的碑石困局、狮子坳的水渠死结、闻家冲的牌桌怨怼,更理顺了难作堰村的排水沟纠纷。这四个案例,藏着乡镇执法中心成为基层“稳压器”的核心逻辑——不只“断是非”,更“解真困”;不只“签协议”,更“防反复”。

一、王家畈“碑石解”:融法理与民生,让意外里长出安稳

王家畈村的纠纷,起于一场有偿帮工。低保户袁老爹受雇给邻居家树碑石,施工时袁老爹用力过猛后突发脑出血,住院后落下瘫痪后遗症。“人瘫了,医药费没拿到,往后咋办?”袁家人的愁容里,缠着两个结:帮工受伤的赔偿无着,无人照护的日子难挨。

执法中心负责人带着“铁四角”(平安办、执法中心、司法所、村两委)上门时,先理“法理账”: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劳务关系责任”条款,明确雇主对帮工意外需担责;再算“民生账”,看着袁老爹蜷缩在床上的样子,村支书直叹气:“他两个女儿远嫁,总不能躺家里没人管。”

五天拉锯,方案落定:雇主赔偿1.1万元医药费及误工费,这是“法”的底线;更暖的是,执法中心转头对接民政部门,为袁老爹办了残疾证、纳入社会救助,还协调送进福利院集中供养。签协议那天,福利院护工帮袁老爹收拾行李,他用还能动弹的手抹了抹眼角——这双手曾握过凿碑的工具,如今终于松开了“没人管”的焦虑。

这“融”,是把“赔偿”与“兜底”拧成一股绳。 执法中心像“摆渡人”,既用法律划清责任,又用民生政策兜底,让一场意外变成解困的契机。

王家畈村矛盾纠纷调解现场(通讯员王旭摄)

二、狮子坳“水渠活”:快字抢先机,让干涸处淌出活水

七月的狮子坳,28户茶农盯着堵死的水渠直跺脚。砖厂老板陈细石倒的建筑垃圾,把灌溉水源堵得严严实实,茶苗和秧苗卷着叶子像在呼救。“再不给水,我们就去拆砖厂!”村民的怒吼声里,火药味越来越浓。

执法中心叶主任·的电话铃一响,他带领队员们抓起记录仪就往现场赶。“基层矛盾,等不得、拖不得。”叶主任一边说一边直奔现场,他们蹲在滚烫的渠边做了两件事:一边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戳破陈细石“我没堵”的狡辩,拍照片固定证据;一边给村民递水:“先解决浇水问题,再谈赔偿。”三个小时里,制服被汗水浸成深色,没人顾得上擦——他们知道,“黄金化解期”就藏在分秒之间,早一分钟介入,就少一分钟激化。

更关键的是,他们没止步于“清运垃圾”。发现水渠水泥管已裂,当即拍板:“修!”五天里,顶着38℃高温踩田埂、算成本,定下“三方共担”方案:陈细石出机械费,村民投工,村委会筹材料。当清水漫过茶苗根须时,村民拉着队员的手说:“你们不是来‘执法’的,是来‘救命’的!”

这“快”,是把阵地扎在“火苗”刚起时。 执法中心像“突击手”,第一时间控场、第一时间破题,让淤塞的水渠不仅淌过清水,更淌过民心。

狮子坳村矛盾纠纷调解现场(通讯员王旭摄)

三、闻家冲“牌桌和”:实字托底线,让怨怼之后重归笑语

闻家冲的纠纷,起于一场扑克局。四个妇女凑在塆里一家屋里打扑克牌,不带一分钱彩头,纯是解闷。看牌的张嫂忍不住动手支招,打牌的闻婶不乐意:“看牌别动手!”同时闻婶张嘴就骂,张嫂气不过推了她一把,两人扭打起来。

第一次调解挺顺利:张嫂赔了闻婶500元医药费,签了协议。可没过几天,闻婶说脖子还疼,要求再赔。2025年8月1日,执法中心负责人和派出所教导员带着派出所、司法所又来了。先调监控摆事实:“谁先骂人、谁先动手,镜头里清清楚楚。”再让村妇联主任拉着两人回忆:“闻婶时不时送奶张嫂孙子喝”。最后,司法所刘所长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轻微伤赔偿有标准,但李婶骂人挑衅,也得承担责任。”

三个小时拉锯后,张嫂愿意再补600元,闻婶也承认“骂人不对”。签协议时,执法中心特意加了条:“村委会每周开‘邻里茶话会’,两人事先到。”后来路过闻家冲,牌桌旁又响起了笑声——那笑声里,再没了火药味。

这“实”,是给矛盾画上“民心句号”。 执法中心像“工匠”,不只糊上裂缝,更用“回头看”的韧劲,让和解不只是纸上的字,更是心里的结。

闻家冲村矛盾纠纷调解现场(通讯员王旭摄)

四、难作堰“水沟顺”:韧字破僵局,让纠结处变通畅

难作堰村的纠纷,缠在一条排水沟上。张某红家及周围几户(张某军、张某犬等)的雨水,本该顺着张某红屋后的排水沟流走。可张某红在原排水沟上盖了厨房,一遇极端天气,排水效率大降,眼看就要倒灌进屋。

村两委先上门调解,定了“三方分流”方案:张某犬等两家改道引流山上雨水,张某军修窨井接水管分流,剩余水流走原水沟。可张某红觉得“分流不够”,不认可方案,还把张某犬家刚埋的水管刨开了。村两委没辙,向乡执法中心求助。

执法中心叶主任带队来了三次:第一次到现场勘测定性,听各方诉求;第二次召集村两委、张某红、张某军、张某犬等在村部座谈,把“分流方案”细化成“管道规格”“施工时限”;可没过几天,张某红又找张某军理论,张某军怕冲突想锁门,张某红突然倒地,报警说“被打”。村两委和派出所民警到场,送她去医院检查,没发现任何殴打痕迹。

事到这份上,执法中心没嫌麻烦,带着村两委再到现场,盯着排水沟画图纸:“张某军在原有排水井加一根110mm的管,增大排水量;汪某芬家左侧露天沟装水管、填混凝土;张某犬把稻场和生活排水引到路边沟……”方案具体到“管道尺寸”“15个工作日完工”,张某红终于点了头。签协议那天,执法中心的队员在现场画了个箭头:“水从这儿走,再也淹不了你家厨房。”

这种“韧”是指将“反复纠纷”转化为“可行方案”。 执法中心像“解绳人”,不怕麻烦、不避矛盾,用“三次调解”的耐心、“图纸画到现场”的细致,让纠结的水沟变通畅,更让较劲的人心变顺和。

难作堰村矛盾纠纷调解现场(通讯员王旭摄)

四个案例里,藏着基层治理的“解纷三字经”

从王家畈的碑石到狮子坳的水渠,从闻家冲的牌桌到难作堰的水沟,孔家坊乡综合执法中心的实践,说到底是三个字的功夫:

“快”字抢主动——把“小火苗”灭在初燃时。 狮子坳的水渠能在五天内通水,关键在于“不等冲突爆发”;难作堰村的村民第一次调解就到现场,避免了矛盾升级。基层矛盾就怕“拖”,早一分钟介入,就少十分激化;早一步听诉求,就多一分共识。

“融”字聚合力——让“多股绳”拧成一股劲。 王家畈的“赔偿+兜底”,是执法中心+民政+福利院的合力;难作堰的“三次调解”,是执法中心+村两委+农户的协作。基层的事,从来不是“一家能办”,把派出所、司法所的“法和情”、村委会的“德”、职能部门的“策”织成网,才能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实”字求长效——让“纸上协议”落地成“心头安稳”。 闻家冲的“茶话会”条款,是怕和解后再结怨;难作堰的“110mm管道”“15天完工”,是怕方案成空文;袁老爹进福利院,是怕“赔偿完没人管”。基层治理,最怕“签完字就完事”,唯有盯着“群众真满意”“矛盾不复发”,才算真到位。

结语:这“密码”,是基层治理的“可复制样本”

如今,孔家坊乡福利院的袁老爹能晒到太阳,狮子坳的水渠四季常流,闻家冲的牌桌旁笑声如常,难作堰的排水沟再也没倒灌。这四个场景,藏着一个朴素的道理:乡镇执法中心不用“高大上”,能在碑石旁算清“法理账”,能在水渠边搭起“共担桥”,能在牌桌旁系紧“乡情线”,能在水沟侧画准“引流图”,就是最好的治理。这四个场景告诉我们:基层治理的“和解密码”,不在厚厚的法条里,而在执法队员沾满泥土的鞋上、在为群众跑腿的汗里、在把“别人的事”当“自家事”的心里。这密码,值得每个基层干部都揣在兜里、记在心上。

孔家坊乡的“解纷密码”,说到底是“民心密码”——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在法理中带温度,在细节里见担当。这经验告诉我们:孔家坊乡执法中心就这样,既做“执法者”又做“解忧人”,既当“调度员”又当“落实者”,基层的矛盾就能化于细微,乡村的和谐就能落在实处。

这股从英山淌出的“治理活水”,值得流向更广阔的乡野。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编辑:龚丽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