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走进长江之畔的黄梅县新开镇汪洲村,宽阔的水泥路在骄阳下如银带缠绕家家户户,整洁的庭院在绿意中错落有致,村民脸上漾开的笑容里,藏着乡村蜕变的幸福密码。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始于一位“能人书记”带着新理念归巢,更源于村两委用智慧勾勒出的群众当主角的基层治理新蓝图。
让治理从“单向推”变为“双向涌”
“办公室里看不到真问题,田间地头藏着金点子。”村党支部书记单新求的这句话,是汪洲村治理的法宝。作为镇党委“头雁工程”召回的能人,他毅然舍弃30万年薪,带着一腔热忱扎进故土,把办公桌搬到田埂上、晒谷场,用田间地头现场办公的方式,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米。
为打破过去干部干、群众看的治理僵局,村里开出了塆子夜话、板凳会议的良方。38场星空下的议事会、树荫里的恳谈会,收集到67条民生痛点。从村口排水沟堵塞到老人活动场地不足,桩桩件件都记在“民心台账”上。
“以前修路怕钱打了水漂,现在账目天天晒在墙上,咱掏得明白、花得踏实!”村民的朴实话语,是对村里共建共管闭环的最佳点赞。为解开基层治理的“信任疙瘩”,群众自发组建的资金监管小组,全程盯着每户出资的修路工程资金,每一笔支出都明明白白晒在公示栏;5个村民小组开展竞赛,你追我赶自筹300万元(其中乡贤捐资80万元),啃下5100米道路硬化的“硬骨头”,创下项目质量零投诉的纪录。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率从35%飙升至82%,生动演绎了民事民议、民办民管的治理哲学。
激活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离不开规范三资管理的制度闸门。“江心洲的合同超期又低价,就得按规矩改!”村里以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为“尚方宝剑”,收回超期低价的江心洲承包合同重新挂牌,每年为集体多挣3万元;规范流转800亩土地,收取管理费再添2万元;引入市场主体种下5000棵意杨,让绿色屏障同时结出“经济果实”。村集体经济从年入6万元跃升至11.5万元,这串数字背后,是让集体资产活起来的生动实践。
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温度
“大拆大建费钱又伤感情,用老砖块围菜园,照样能把村子扮得水灵!”汪洲村的微改精准实践,把勤俭节约的理念绣进了乡村建设的肌理,也让每一分投入都暖到群众心坎里。
面对过去大拆大建的后遗症,既掏空家底又撕裂乡情,村里换了种过日子的思路:用拆旧房剩下的砖块砌成齐整的菜园篱笆,把废弃旱厕改造成带绿荫的生态车位,路边绿化不选名贵苗木,专种桃树、橘树这些能开花结果的可食地景,顺着水流走向修了65处排水渠,让雨水自然“归位”。
这种不搞面子工程、只做民生实事的巧思,让有限资金发挥出最大效能。利用边角地建起1500㎡的口袋公园、老年广场,6000米机耕路蜿蜒进村,总成本比预期降低30%;那些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当家塘”“老菜园”被小心保留,老年人的支持率高达95%。如今的汪洲村,像一幅被精心晕染的水墨画,每一笔都透着精打细算办大事的智慧。
让文明之花绽放在庭院街巷
“婚丧嫁娶不攀比了,邻里搭把手的多了,这风气闻着都香!”村民的感慨里,藏着汪洲村移风易俗的甜蜜变迁。针对红白事大操大办、家禽散养污染环境等老毛病,村里开出了组合药方。红白理事会立起宴席不超20桌的村规,条条都接地气;党员单海波带头卖掉20只散养鸡,用行动喊响圈养更文明;妇联组建的防溺水志愿队,像夏日里的清凉风守护孩童安全;村民调解理事会用村规民约+情理疏导,解开了一村民积压三年信访心结;15次最美庭院评比,让家家户户比着扮靓门前院后。
汪洲村的蜕变,是基层治理创新的活教材。这个长江边的小村庄用实践证明,把群众放在心上,让制度扎下根去,就能解锁乡村善治的密码,绘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