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波澜 通讯员 李志才 熊心乐 王辉
作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省级示范高中,麻城市第一中学在“县中振兴”战略中始终勇立潮头。
2025年高考,麻城一中全线飘红:8名学子叩开清华、北大校门,600分以上人数达211人,本科特殊招生线突破千人大关,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县域高中前列。一组组滚烫的数字,彰显“排头兵”的硬核实力。
站在新校区落成4周年节点上,这所以“黄冈排头兵、荆楚新标杆”为发展坐标的县域名校,正以先锋姿态在教育突围的浪潮中破浪领航。
A
百年名校的“成长基因”——
激发内驱力,让每个生命成为自主生长的主角
走进麻城一中这所百年学府,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课堂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生硬口号,而是一场场课本剧、一次次朗诵赛,让价值在体验中自然流淌。操场上,戏曲唱腔与武术招式交相辉映,传统文化走出书本,成为滋养生命的源头活水。文化育人,恰如春雨,润物无声。
“科学素养是未来竞争力的基石。”麻城一中深谙此道理。学校构建的“基础实验-学科竞赛-创新项目”三级培养体系,让创新精神在指尖与思维的碰撞中拔节生长。近年来,该校在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的佳绩,正是科学教育结出的硕果。
晨光中的跑操方阵,乒乓球台上的激烈交锋,心理健康课堂上的温暖护航……该校独创的“三维育人工程”,即:思想武装、心理引导、纪律约束,将品格培养细化为可感、可行、可评的成长阶梯。
故事会、梦想专栏、学习身边的榜样、张贴标语誓词、周主题班会等,独具特色的励志教育体系,形成持续的精神激励场域,让自律与卓越成为学生内化的行为准则。
模拟政协、省考志愿服务、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学校将“大思政课”理念贯穿始终,通过系列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完成从“小我”到“大我”的精神蜕变。每年的高三成人礼不仅是仪式,更成为责任教育的生动课堂,当学生跨过“成人门”,便读懂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量。
做中学,学中做。该校开设劳动教育、航天创新、励志远足、综合实践等课程,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让知识在应用中焕发生命力。
多姿多彩的教育实践,最终都指向卓越人格的培育。健康身心、优良品德、胸怀大我、好学乐思、执着专注、自省自律、追求卓越、能力高强,这八大特质成为麻城一中学子共同的“成长基因”。
内驱力的深度激发,催生出学生自主成长的蓬勃态势。在2025届高考中,曾司纵、曾司横兄弟俩分别被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录取,他们说:“学习的事在学校解决,不把问题带回家。”这种主动探究的姿态,正是“学生主体”理念最生动的诠释。
百年树人,硕果盈枝。近10年来,麻城一中为清华北大输送优秀毕业生70余人,更培养出10余名“蓝天骄子”。
正如麻城一中党委书记吴宏文所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生命都成为自主生长的主角。”这或许正是百年名校办学的关键内核,也为“县中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鲜活样本。
B
县中振兴的“硬核底气”——
当好领头雁,带动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仅靠一县生源,升学率却一直高居全市乃至全省前列,秘诀何在?
“县中振兴从不是孤立的‘单点突破’,而是系统的‘生态重塑’。”麻城一中校长张欢一语道破:高中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打破“三年壁垒”,构建小、初、高十二年贯通培养链条。作为省级示范高中,既要锻造自身的“硬核实力”,更要有“领头雁”的担当,以优质教育生态带动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这份担当,具象化为教学改革的深度突破。学校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引,推动教学方式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本质转型,构建起高效课堂“一二三四五”体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1个中心,即树立“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课堂核心理念;
2个落实,即落实新课程理念、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
3个关注,即关注学生参与度、关注学生思维、关注学生全面成长;
4个要素,即明确教学目的、达成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措施、控制教学时长;
5个步骤,即导、思、展、评、用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
改革的落地,离不开务实的行动支撑。学校出台《高效课堂改革实施方案》,以“靶向突破+系统推进”的路径啃下“硬骨头”——
邀请专家为数理学科“精准诊脉”,破解课堂低效的深层梗阻;组织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中层干部、骨干教师100余人赴精英中学学习观摩“6+1“高效课堂,汲取经验再本土化创新;教会学生运用费曼学习法,让“输出倒逼输入”成为学习常态;书记、校长带头听课评课40余节,在一线实践中敲定贴合校情的课型;以导学案为抓手强推日教研,让“五步骤”标准融入每一节课的设计;班子成员全流程蹲点9大学科组,以“沉浸式督导”确保改革不走样;多部门联动开展专项巡查,用制度刚性护航改革实效。
走进高二(6)班的物理课堂,一场关于电磁感应的“学术辩论”正酣,这是该校“五步教学法”的生动实践。教师抛出真实情境的问题,学生分组构建思维导图,各组代表展开“学术攻防”,师生共同提炼方法论,最后应用解决新问题。
学校教务处的监测数据显示,这种模式下学生课堂深度参与度不断提升,思维活跃度显著增强。
很多人疑惑,麻城一中拿什么与各大名校竞争?
“凭的是强大的造血机制。”在吴宏文看来,培养与造就优秀教师,是一所学校“好”的重要指标。
学校通过“名师工程”“名师工作室”“青蓝工程”,特别是集体备课机制,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快速提升。
教师成长的“加速度”,是改革持续深化的核心动能。学校以教研赋能为引擎,通过学科组宏观规划筑牢根基,以“麻城一中讲坛”为平台凝聚智慧,围绕高考研究、试题命制、教师培养等八大领域深耕问题导向式教研,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型。
在高一教师办公室,青年教师贾世国正在导师指导下打磨教学设计。作为“青蓝工程”的受益者,贾世国刚在“湖北省好课堂”黄冈赛区优质课竞赛中斩获一等奖。“从学情分析到问题链设计,甚至课堂提问的语气节奏,导师都带着我一遍遍磨。”
贾世国的成长轨迹,正是麻城一中教师培养体系的缩影。
目前,由学校5位正高级教师领衔的5个名师工作室,已成为县域教师发展的“孵化器”。近3年,学校新增“黄冈名师”7人、“麻城名师”26人。
尊重教育规律、坚持专家治校,更让发展有了长远视野。依托《麻城一中教科研》刊物沉淀实践智慧,聚焦“课堂有活力、课型有样板﹑学科有品牌、教研有深度、活动有目标、评价有导向、研究有课题、课程有特色、管理有章法、团队有引领”等维度打造的“十有型”教研品牌,为学校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麻城一中的探索证明:县中振兴的关键,在于打破“内卷”的困局,构建“共生”的生态——以一所学校的“破局”,带动县域教育的振兴。
C
精细管理的“育人法则”——
绘就路线图,让每个环节都长出“生产力”
在麻城一中2025届年级组办公室,墙上悬挂的“三年备考路线图”格外引人注目:从高一习惯养成的筑基,到高三冲刺攻坚的发力,每个学期的核心目标、每月的重点任务都一目了然。
“我们推行‘三年一贯制’整体部署,就是要让每个阶段的努力都指向最终的成长目标,避免教育过程出现断层。”高三年级蹲点校长彭稳章一语中的。
释放教育效能,师资先行。年级组亮出“硬举措”——末位淘汰制,动态优化师资。“这不是简单淘汰,而是通过良性竞争倒逼教学质效提升,让最合适的人站到最需要的岗位上。”高三年级主任邓正贵说。
管理效能的释放,离不开“备课组长队伍”“班主任队伍”两支核心队伍的支撑。备课组深耕新课标、新高考,将教材考点转化为课堂实效。班主任锚定德育与习惯养成,用细致入微的引导筑牢成长根基。
更暖的是“量身定制”的成长方案:关键生实施导师制精准护航,学困生建立帮扶制定向发力,暂落后的学生推行约谈制及时纠偏。这份“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关笼子”机制,让成长有迹可循、评价有据可依。
预录班的引领式教研﹑备课组的培训式教研﹑教研组的主题式教研﹑年级组的综合性教研,全体教师日教研制……在麻城一中,全员教研不是口号,而是日常自觉。
教学管理注重全过程渗透,常规巡课、教学周、月教研、教学质量监控、干部听课、学生问卷调查、科学评价等,环环相扣的管理闭环,让教学每个环节都精准高效。
在学生培养上,“高效学习”理念贯穿始终。高三(1)班的自习课上,能听到的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这是“专注学习”的模样。课后的“深度学习”更见功夫:数学错题本上,不仅有正确解法,还有“当时卡壳在哪一步”的反思;物理模型旁,贴着“刻意训练3遍才熟练”的小标签。
针对不同学生,“一生一策”精准落地,全流程“私人定制”。对拔尖创新人才,组建专家团队开展全方位指导,从目标确立到心态调节,从知识体系构建到解题能力提升,实现个性化成长突破。对预录班的教学管理,更以特殊政策激发合力,让科任老师与班级发展深度绑定,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育人共同体。
张欢坦言:“尖优培养更像一场精心培育的耕耘,不催熟、不拔苗,只是给足阳光、水分和土壤,然后静待少年们长成最好的模样。”
黄冈排头兵,荆楚新标杆。麻城一中在“县中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凭借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性实践,释放出强劲的育人效能,更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溢出效应”,成为助推县域教育振兴的重要力量。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波澜 通讯员 李志才 熊心乐 王辉
编辑:龚丽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