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女交警陈艳华深耕岗位二十载——“零投诉”绘就民心答卷

没有传奇壮举,没有惊天故事。红安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车辆管理中队民警陈艳华,只是万千基层交警中的普通一员。她20年扎根岗位,用“零投诉”“零违纪”“零差错”的坚守,在车管窗口、山村小路、护学岗亭间,把平凡日子过成了民心深处的暖流。7月28日,记者走近陈艳华,聆听了她的故事。

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

车管窗口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陈艳华在这里站了20多年。她的记事本记得满满当当:张大爷的换证时间、李大姐的补牌材料、赵大叔的驾考难点……每一笔都连着群众的“急难愁盼”。

2024年9月,年近六旬的赵大叔蹲在考场外犯愁。失业的他想考三轮车驾驶证谋生,却因文化水平有限屡次折戟理论考试。陈艳华见了,主动开起方言课堂:休息时搬个小板凳坐在他身边,从交通手势讲到试题选项,一句句掰碎了讲,难懂的地方就反复比划,直到老人点头。考试当天,她全程陪着鼓劲,赵大叔攥着准考证的手不抖了,终于顺利通过。

拿到新证那天,赵大叔捧着锦旗站在办公室外,红底金字“真心为民办事 倾心替民解忧”格外醒目。“您这是干啥?”陈艳华迎出来,赵大叔红着眼笑:“不为啥,就想让你知道,你帮我圆了谋生的路。”

这样的暖心事,在窗口天天上演。群众咨询,她笑着把流程讲透,确保“一次办结”;有人对政策犯嘀咕,她递杯温水慢慢解释;遇着行动不便的老人,她立刻协调绿色通道。有人问她何必这么费心,她总说:“群众来一趟不容易,我多嘴问一句、多伸手帮一把,他们就能少跑冤枉路。”

把警务站搬到群众家门口

“陈警官,您一定得收下这鸡蛋!”2021年春,金沙小区车管中队门前,70多岁的婆婆提着篮子不肯走。原来她儿子在外地务工,买的摩托车逾期未上牌,本以为要耽误干活,没想到陈艳华带着民警直接进村,上门办好了牌照。

这事成了陈艳华推动“流动警务”的起点。她发现山区群众办牌办证来回跑太折腾,便提议在县城设3个便民点,再抽专人跑遍全县12个乡镇,把车管所“搬”到山村。后来,她又瞅准县城摩托车行集中的特点,协调设为登记服务点,让群众“买车即上牌”,不用再排队跑腿。

“服务不能只守着窗口。”她常对同事说。护学岗上,她十年如一日守着孩子们过马路;驾考下乡时,她专程赴市里学经验,把考场直接设到村民家门口。群众说:“陈警官的警务,是跟着咱需求走的。”

让服务多等群众一会儿

2024年12月13日傍晚6点,车管所早该下班了。匆匆赶来的张先生捏着预约单红了脸:他刚从外地回来补车辆登记证书,路上堵车错过了时间。

“别急,我等您。”陈艳华笑着起身,核信息、录系统、打证件,半小时办妥。

“要是今天办不成,又得请一天假。”张先生感激不尽,陈艳华却摆摆手:“咱的服务,就得跟着群众的时间转。”

她摸透不同群体的难处,制定出相应服务措施:上班族赶时间,她推“预约服务”;老年人不会用智能设备,她手把手教操作自助机;偏远地区群众来一趟不容易,她协调“延时服务”,常加班到暮色沉沉。“放管服”改革深化后,她更琢磨出“一站式办理”“上门服务”等法子,打通便民“最后一公里”。

把平凡事做到极致

护学岗上,她十年护着孩子们平安过马路;业务审核时,她秉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标准”,二十载无一笔差错;带同事时,她总说:“今天办的业务,十年后看也得清清楚楚,这是对群众信任的交代。”

同事们都服她:“陈姐把简单的事做到了极致。”她却只说:“我怕辜负了群众的期待。”

没有波澜壮阔,只有细水长流。二十载坚守,数万次服务,陈艳华用“零投诉”的答卷,丈量着民心的温度,也写就了一名基层民警最动人的初心。

这份“零投诉”答卷背后,是数不清的早出晚归,是揉了又揉的酸痛肩膀,是对每一份表格、每一次咨询的较真。有年轻同事问她:“20年守着窗口,不觉得枯燥吗?”陈艳华望着办事群众满意离去的背影,轻声说:“你看,他们的笑容里有光,这光就能照亮重复的日子。”

如今,红安县车管窗口的年轻民警们学着她的样子,把群众的电话存进手机,把老人的证件细心包好,把政策编成顺口溜;流动警务车依然穿梭在山村,沿用她当年设计的便民流程,把服务送到田埂边;护学岗的晨光里,总有民警像她一样,牵着孩子的手穿过马路。

陈艳华的故事,没有奖牌铺就的传奇,却在红安的街头巷尾被反复提起。有人说她是“车管窗口的常青树”,有人说她是“群众的贴心人”,而她自己,依旧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擦净柜台,摆好水杯,笑着迎接每一位办事的群众。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何国顺  通讯员 王珊 张红玲

编辑:黄俊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