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语言的源头

一、地方戏曲与方言

汉语方言与地方优秀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汉语方言的复杂性形成地方文化多姿多彩。最突出的例子是中国地方戏。我国的各种地方戏曲千姿百态,其主要原因是运用了繁富多样的方言土语。地方戏曲与方言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方言是戏曲文化的基因和命脉。周振鹤、游汝杰在《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说:“任何一种戏曲,其起源都局限于一定地域,语言采用当代的方言,改造当地的民间歌舞而成。区别这些地方戏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方言而不是声腔。声腔可以随方言变,方言不随声腔改。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方戏的生命力就在于使用方言,或者说戏曲先是地方的,而后才是全国的。”

方言是戏曲的根基与载体。方言不仅是戏曲表达的载体,更是其艺术灵魂与地域文化基因的核心所在。戏曲的唱腔、念白都建立在特定方言的音韵系统之上。方言是区分剧种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不同的方言区往往孕育出不同的戏曲剧种。例如,吴语造就了越剧、沪剧、昆剧,粤语造就了粤剧,闽南语造就了歌仔戏、高甲戏,中原官话造就了豫剧,西南官话造就了川剧,武汉话造就了汉剧和楚剧等。

方言塑造戏曲的艺术特色。戏曲的旋律要求“依字行腔”。方言的声调、语调、节奏、韵律直接决定了戏曲音乐的旋律走向和念白的独特韵味。地方戏曲声腔的丰富性来自方言的复杂性。方言不同,字的调值不同,必然造成声腔、旋律的变异。京剧的昂扬激越离不开北京话语音的特点,单就声调来说,北京话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字音与字音之间调值有较大差距,故声调跳跃性较大,戏曲唱腔就有高亢洪亮、抑扬顿挫的特点;黄梅戏的江南风味离不开方音的特殊音系。吴语的声调对越剧的声腔有着深远的影响,吴语继承了中古汉语的四声和清浊对立,后来根据声母的清浊不同,分化为八个声调,即阴阳平、阴阳上、阴阳去、阴阳入。这种丰富的声调系统为越剧的声腔提供了独特的音韵基础。形成了越剧的唱腔以软糯婉转、细腻抒情为主,其旋律的起伏和音调的变化与吴语的声调特点密切相关。吴语的声调变化使得越剧在表达情感和描绘场景时更加生动和细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黄梅戏《七夕传奇》

二、黄梅戏语言的源头

黄梅戏是地方戏的杰出代表,研究黄梅戏,首先就要研究黄梅戏的语言。研究黄梅戏的语言,就要研究黄梅戏语言的源头。

(一)黄梅戏源于唐代南晋州黄梅的采茶歌,因黄梅县而得名,原名黄梅采茶戏、黄梅腔、黄梅调、花鼓戏、下河调等,逐步发展成黄梅戏雏形的黄梅调。十八世纪后期在鄂、皖、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打开黄梅戏的传统剧目,如《打猪草》《点大麦》《绣荷包》《卖棉纱》《补背褡》《过界岭》《蓝桥会》《小辞店》《夫妻观灯》《天仙配》等36本大戏、72本小戏,就可以听到黄梅戏语言的声韵调、唱词、道白是以黄梅方言为基础的。所以研究黄梅戏,就要研究黄梅戏语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关系。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下面分别从黄梅戏语言的三个要素来具体分析。

(二)黄梅戏语言的特点:

1、黄梅戏语言声韵调特点。①声母特点。鄂东方言(包括黄梅方言)要在零声母前面加一个鼻辅音[ŋ]。体现在黄梅戏唱词中,如《天仙配》唱词中:“我哪有心肠看娇娥”“既然与你夫妻配,哪怕暂时受熬煎。”中的“我”念为[о]、“娥”念为[о]、“熬”念为[aо];黄梅方言将舌尖后音zh、ch、sh 读为舌尖前声母z、c、s。体现在《天仙配》唱词中如:“满腹忧愁叹不尽”“心中有事,慌里慌张。”中的“愁”要念为[cou],“事”要念为[si],《夫妻观灯》中“梳个头来洗个脸”的“梳”要念为[sou]。黄梅方言保留古舌根音声母,将普通话的声母j、q、x念为g、k、h。这些读音表现在黄梅戏唱腔和对白中。如《夫妻观灯》中有:“红绣鞋绿叶把”的“鞋”念为[hai],黄梅戏唱词中有“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这句俗语来源于湖北的鄂东地区,鄂东将“鞋子”读为[hai zi]。北方人以为是“孩子”,所以写成“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是语音上的讹传。《打猪草》唱词中有:“是我妈妈叫我上街买咸盐的钱”“街”念为[gai],“咸”念为[han]。《郑小姣》对白中有:“过一年半载,我们家就添个和尚外甥了。”“家”要念为 [ga]。②韵母特点。在黄梅方言中没有后鼻韵母[ing]、[eng],都将其读为前鼻韵母[in]、[en]。体现在黄梅戏唱词中如《女驸马》:“这样的知心话我从未听[tin]见”“还有前朝英[in]台女,生生[sen]死死爱[ai]梁生”。鄂东(包括黄梅)方言没有普通话的撮口呼韵母[ü],将[ü]读为舌尖前圆唇元音[ʯ]。詹伯慧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说:“还有一些地方方言比较特殊,一时还难以划分到哪一个次方言中去。如湖北鄂东一带的‘楚语’,跟以汉口为代表的‘西南方言’固然大不相同,跟东面的‘江淮方言’又难归到一起。最突出的特点是有一系列圆唇舌尖后元音ʯ以及ʯ起头的一类韵,声调一般有六个,入声自成一类而去声分阴阳。‘楚语’通行地域达20个县以上,是很值得注意的。”周振鹤也说:“黄梅戏入皖时有艺人(包括家属)在皖落户的,也有家在本土(黄梅)人去演出的,所以跟湖北话有较多的联系。老演员严凤英、董少堂演唱时都还有湖北的舌尖圆唇元音ʯ。”又说:“ʯ类集中在湖北省东部(以旧鄂东为主),鄂东的地方方言历来被认为最具‘楚色楚香’的特色。”例如《天仙配》唱词“你挑水来我浇园”中的“园”要念为[ʯan]; ③声调特点。中国传统的戏曲作曲遵循“依字行腔”,即音乐旋律线和唱词的声调线要保持一致。黄梅戏声腔的旋律线和黄梅方言声调线是保持一致的。黄梅方言则有六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形成高低升降的特点,决定了黄梅戏音乐旋律的高低曲直、节奏长短、轻重快慢的变化。例如《天宫岁月太凄清》的音乐旋律线和声调线是一致的。

2、黄梅戏语言词汇特点。黄梅戏唱词道白中较多地运用了黄梅地方方言词汇, 同时又吸取了方言中大量俗话、谚语、谜语、歇后语、顺口溜、绕口令等民间口头文学。例如《点大麦》中的:“五月端阳节,伢子们都晓得。”“伢子们”表示“孩子们”,“晓得”表示“知道”。“那一个凼把几多种子啥”的“凼”表示“坑”。《补背褡》中的“恭喜你在屋里”的“在屋里”表示“在家”。《夫妻观灯》中的:“长子来看灯,他挤得颈一抻,瘦子来看灯,他挤成一把筋”。“抻”表示“拉长”,“一把筋”表示“皮包骨头”。“这班灯观过了身”的“过了身”表示“结束了”。《小辞店》中的“长街上小白脸也有好多睃(看)过来瞟过去”中的“睃”表示“斜着眼睛看”等等运用的都是黄梅地区的方言词语。黄梅戏唱词中插入的衬词、垫词“呀嗬啥,依嗬呀”之类也是来自黄梅民歌,例如《夫妻观灯》“正哪月十啊五闹哇元宵呀呀子哟,火炮哇连天门哪前绕喂却喂却依喂却喂却冤哪家舍呀嗬嘿,郎啊锣鼓儿闹嘈嘈哇。”一句唱词14个字,就有33个衬词,用以抒发情感、渲染气氛。

3、黄梅戏语言词法特点。黄梅戏语言吸收了江淮官话黄梅方言语法的特点。(1)“把”字句的用法在黄梅戏唱词中用得较多:第一,表示交付、给予、送与等意义,相当于普通话的动词“给”。例如《天仙配》中:“公公,它还是不开口,雨伞把我(雨伞给我)”。《打猪草》中“把许多把我啊,那我就多谢了(给这么多我,那我就谢谢了。)”第二,表示“替”“将”“被”的语法意义。例如《打猪草》:“我把你整一整吧(我替你修一修吧)。”“你把我笋子踩断了吧?(你将我笋子踩断了吧?)”“么事把你嘿着?(你被什么事吓着了?)”第三,《卖斗箩》伢子困着着,等下子把尿(小孩子睡着了,过一会儿帮孩子排尿)。(2)“着”表示动作的完成,在黄梅戏唱词中用得较多。例如《补背褡》中:烟袋让我妈妈带走着(烟袋被我妈妈带走了)。《夫妻观灯》中:换件衣服就算着(换件衣服就算了);《打猪草》中:篮子踩破着,笋子出来着。(篮子踩破了,笋子出来了)”“我吓都吓死着(我吓都吓死了)。(3)疑问词“啥”字在黄梅方言以及鄂东黄孝片方言使用较为普遍,通常放在句尾,表示疑问和祈使语气,黄梅戏唱词中使用较多。例如《游春》“你游春人看到么事啥(呢)?”《夫妻观灯》中:“夫妻两个人还见个么事礼啥 (呢)?”“街上有么事好玩的啥(啊)?”

黄梅戏唱词中的这些语音、词汇、句法特征仅属鄂东(黄梅)方言所有。安庆方言没有这些语言特征。足以证明:黄梅戏语言的源头是来自黄梅方言。

黄梅戏《七夕传奇》

三、黄梅戏的渊源

任何一种研究都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黄梅戏源于唐代南晋州黄梅(今湖北省黄冈市)的采茶歌,因黄梅县而得名,原名黄梅采茶戏、黄梅腔、黄梅调、花鼓戏、下河调等,逐步发展成黄梅戏雏形的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因清道光到民国年间,黄梅县连续发生特大水灾,黄梅下乡的灾民们携儿带女,流落到了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以唱黄梅戏为生,后慢慢形成“怀腔”或“怀调”。这些都是有文献记载的。例如《申报》的报道: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记者在安徽芜湖的所见所闻,湖北的戏班在安徽芜湖专演黄梅调,这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报道。《北洋画报》的记载:1935年324期戏曲特刊中,明确记载黄梅戏发源地为湖北黄梅县,并记录了《辞店》等黄梅戏传统剧目,进一步说明了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辞海》记载:“黄梅戏,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和江西、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清道光以后,由湖北黄梅的采茶调传入安徽安庆地区,受了青阳腔的影响,并与当地民间歌舞、说唱音乐融合发展而成。传统剧目和音乐受徽剧影响较多。传统剧目《天仙配》等影响较广。”《中国戏曲词典》记载“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采茶歌。”清代《逃水荒》一剧,该剧开头一段唱词是:“二八女坐茅棚悲声长叹,叹只叹黄梅县大不周全。甲辰年遭旱灾一连三载,树无林草无芽龙井也干。”民国九年(1920年)的《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第一次提出了“黄梅戏”这个名称。从黄梅戏创始人的角度看,黄梅戏的一代宗师邢绣娘就是出生在湖北黄梅孔垅镇邢家大墩。当时流传着三句话:第一句是“不要钱,不要家,要听绣娘唱采茶!”第二句是“不接京城大戏王,愿请黄梅邢绣娘!”第三句是“北方梆子有二,黄梅调子无双!”繁昌县(芜湖市)知县何元炳写过一首七绝《下河调·黄梅腔》描写当时黄梅戏流传到安徽一带的情景:“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

1958年4月5日,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在武昌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过界岭》后问当时湖北省委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梅白(黄梅人):“黄梅戏怎么到安徽去了?”梅白回答:“是大水冲去的。黄梅县地处长江、龙感湖之间,每次水灾,会唱黄梅戏的水乡人家,就流落到附近的安庆一带去卖唱。”毛泽东长叹一声:“是这样!严凤英演的《天仙配》的娘家是黄梅县。可是,我总想看看你们老家的黄梅戏……‘原始戏’黄梅戏,知其源嘛!这样就可以比较一下,有比较才有鉴别……”毛泽东在洪山礼堂聚精会神地欣赏了“原始”的黄梅采茶戏,不断点头称赞“有意思”“有风格”。他又说:“文化要交流,国际之间要交流。黄梅采茶戏发展到现代黄梅戏,是一个进步、交流的结果。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昨天夜晚那几个节目的共同特点,是乡土风味,很感人。”所以黄梅是黄梅戏的娘家,这是不争的事实。

同年毛主席到安徽,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宣传部副部长杨杰等陪毛主席看黄梅戏时又问,湖北黄梅戏怎么到安徽了?安徽省文化局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杰回答,黄梅发大水,黄梅人逃荒,到邻近的安徽宿松、安庆以唱戏谋生,后吸收安庆文化元素,发扬了黄梅戏。杨杰的回答与湖北梅白的回答如出一辙,这都是67年前的原始材料。

黄梅戏《一代义伶邢绣娘》

四、研究黄梅戏语言的意义

作为五大地方剧种之一的黄梅戏,从诞生至今,之所以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首先是在语言的运用上,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黄梅戏语言体系。黄梅戏的语言体系是以黄梅方言为基础的,吸收了安庆一带的“官话”的语言成分,还融合了南北语言元素结合而成。我们将其定位于“黄梅戏官话”。官话是通用的语言,黄梅戏唱腔道白,通俗易懂,更能为南北观众所接受,在各个场合都可广泛应用,所以将其规范为“黄梅戏官话”。“黄梅戏官话”也是归属于江淮官话, 江淮官话古属楚地,所以具有“楚语”特征。“楚语”同时又受到吴方言、赣方言等几大方言的影响,独具“吴头楚尾”的语言风格。周振鹤认为:“湖北省东北和西北这两块不相连接的地方方言历来被认为最具‘楚色楚香’,可以看作是同一个方言片。”研究黄梅戏的方言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乡音连着乡情,凝结着文化的认同,更是保留地方戏独到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让黄梅戏向世界展示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彰显时代的精神。用好的黄梅戏作品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铸造灵魂,共同发展。让人们看到黄梅戏这个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的文化繁荣发展中绽放出璀璨的光华。(作者系黄冈师范学院教授 陈淑梅)

编辑 | 李奕漫  初审 | 叶涵莹  终审 | 钱芳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