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团风县贾庙乡
金黄的稻浪在群山环抱中翻滚
在万家畈村的田间地头
65岁的徐秋元
正指挥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
这位身高不足一米七的老农
身着洗得发白的“水兵”背心
脚蹬老式解放鞋
黝黑的手臂上布满了划痕
宛如南海礁石上的浪花纹路
谁能想到
这位浑身泥土气息的“老把式”
曾是南海舰队叱咤风云的航海班长
如今
他掌舵的不再是钢铁战舰
而是800亩生机勃勃的农田
团风县秋广家庭农场
1978年
18岁的徐秋元穿上“海军蓝”
被分配到南海舰队某舰艇服役
1984年退伍时
面对广东优越的发展条件
他毅然选择回乡务农
2008年
他成立全县首批农机专业合作社
2015年又创办家庭农场
流转土地800亩
......
2024年该农场被评为
“黄冈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
水稻年产量超400吨
油菜籽年产量超30吨
年产值近百万元
徐秋元的农场如今已经实现了
全程机械化服务
无人机播种、智能水肥系统
卫星遥感监测等一应俱全
还带动了30多户
贫困乡亲和残疾人就业
当年在军舰上学雷达
现在徐秋元又在研究智慧农业平台
计划安装
土壤墒情监测仪和虫情测报灯
他还打算建深加工厂房
打造全产业链
【创业者说】
深耕沃土 永葆兵心
乡亲们常问我,一个开军舰的,回来种地图啥?我说,这土地就是我的新战场!南海的风浪教会我坚韧,部队的训练让我懂纪律。脱下军装,但骨子里那份“守土有责”的责任没变。看着良田撂荒、老人吃苦,心里不是滋味。“地是农民的根!”国家鼓励土地流转、扶持合作社的好政策,就是我的“集结号”!
创办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搞农场,我就是要当个“农业兵”。把部队学的“排兵布阵”用在田垄上,把“科技强军”精神用在种地上。无人机是“新舰载机”,智能系统是“新雷达”。虽然为买机器咬牙投入百万,又啃书本学技术,但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是后盾,专家帮扶是指南针。
最欣慰的不是年产400吨粮、百万元产值,而是带动30多户乡亲,特别是困难户和残疾人,在“农田里的连队”一起干,管吃管喝增收入。未来还要搞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致富,感受惠农政策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光荣之家”的牌匾提醒我:老兵永不退伍!大别山的土地,就是我们最坚实的“甲板”,带领乡亲们增收创业,就是我新的“深蓝航程”!
编辑 | 李奕漫 初审 | 叶涵莹 终审 | 钱芳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刘志明)
发布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