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中学校长 刘折谷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支撑。黄冈中学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在课程改革、人才培养、课堂创新、教师发展等领域深耕细作,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黄高方案”。
落实五育并举,构建多元融合校本课程体系
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教育强国的核心任务。黄冈中学以 “五育 融合为引领,构建特色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多元成长搭建平台。
丰富选修课程以满足个性发展。创新推出50多门选课走班选修课,涵盖科技、人文等领域,物联网与人工智能、3D 打印等前沿课程深受欢迎。通过“一人一张个性化课表”,学生可依兴趣特长选课,实现因材施教,彰显个性。
深耕德育课程以塑造健全人格。学校制定相关意见,明确“五有” 培养目标,通过六大途径和七个抓手贯穿德育全程。打造德育论坛,2025年承办第三十三届卓越校长峰会,举办德育年会、精品班会课等活动,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同年文化艺术节表扬37位优秀教师,激发育人热情,营造良好氛围。
强化智体美劳以促进全面发展。智育落实14门国家课程,制定学科宏观规划;体育坚持励志晨跑和选项走班;美育开设音美选修课并举办艺术活动;劳动教育涵盖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等,建设劳动基地,让学生体会劳动价值。
课改成果显著,相关课题研究在《湖北教育》发表39篇、《中国教育报》刊发9篇、《基础教育课程》发表3篇,为省内外30多所重点中学提供借鉴,接待全国近150个考察团队,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坚持贯通培养,完善大中一体化培养机制
教育强国需强化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黄冈中学打破学段壁垒,构建大中一体化培养机制,为学生搭建从中学到大学的成长通道。
加强校际合作,共建优质生源基地。学校与市内优质初中共建优质生源基地,加强学科建设指导与交流合作,促进初高中教学衔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阶段学习。
携手高校资源,开发特色育人平台。与一流大学紧密合作是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学校整合高校资源,实施大学先修课,注重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育人平台。创办“丘成桐少年班”,与顶级大学携手选拔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联合高校开发新课程,如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开设《生命大健康》《科技导论》专题课程,利用校友资源开设《积极心理学》等人文类课程,提升学生的科技人文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和职业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社团体系,开展研究性学习。学校构建三级社团体系,加强社团课管理,打造精品社团。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扎实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时政话题研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真问题”,提升综合素养。
深化素养导向,推进“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
高质量课堂是教育强国的核心支撑。黄冈中学以新高考改革为契机,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变革,让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
践行“学为中心”理念,转变教学范式。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将课堂从“教师讲授”转向“学生探究”,增加学生议练环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强调“以效果为中心”,通过“讲练评测”结合与当堂反馈,确保学生充分习得,以学生发展成效作为课堂评价核心标准。
构建特色课堂结构,深化教学研究。探索“情境导向、问题驱动、素养目标”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模式。教研组通过“同课异构”“磨课”等活动,70%教师参与研讨,各备课组打磨“教—学 — 评”一致的优秀课例,形成可复制的教学范式,推动学科教学治理现代化,提升课堂实效性。
注重研讨交流,强化教研助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教师是教育强国的第一资源。黄冈中学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置于学校发展的核心位置,通过搭建多元成长平台、完善激励机制、深化教研融合等举措,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坚实保障。
搭建交流平台,拓宽专业视野。学校积极为教师创造学习交流机会,通过常态化平台助力教师成长。定期举办“黄高论坛”和“黄高讲坛”,其中“黄高论坛”已连续举办337期,每年近百位教师分享研究心得,在思想碰撞中深化教学思考。积极开展联合教研活动,与成都七中、长郡中学、镇海中学等省内外知名中学开展同课异构,共同展示优秀课例、分享教学经验,让教师在跨校交流中汲取先进理念,拓宽教学视野。
以赛促教赋能,激发教研动力。通过多样化竞赛活动,激发教师钻研热情,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常态化开展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比赛、“说高考试卷”等校内赛事,引导教师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与高考规律。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竞赛,2024年,11位教师的课例入选省级“基础教育精品课”;在市2025届高三复习备考研讨会上,18位教师获说课比赛一等奖,7位教师的复习报告获优秀报告奖,充分展现了学校教师的教学实力。
展望未来,黄冈中学将以坚定的信念和务实的作风,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续写黄冈教育的辉煌篇章,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黄高力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