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起点,也会有终点。张定宇——武汉抗疫一线一位医护人员,似乎在按倒计时的方式与生命和时间进行着搏斗。
手里接打着一个又一个几乎不间断的电话,脚下步子也不停,还不忘对身边人发出一个又一个清晰的指令……
这,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给人的第一印象。
张定宇在这场与病毒赛跑、与死神竞速的战事中,也在同“渐冻症”进行着顽强斗争。
时间回到2019年12月29日。
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首批7名不明肺炎患者转入位于武汉三环外的金银潭医院。
因为多年从事传染病防治,职业的敏感性让张定宇第一时间判断,这不是普通的传染病。
他果断决策,将这些病人迅速集中到隔离病房,穿上防护服,进隔离区查看症状,分析研判,但是情况却比他想象的要糟。
此时的金银潭医院,伴随着空气中浓浓的消毒水味道,充斥着凝重而紧张的气氛。
换班的医护人员经常还没到,张定宇就已经到了。“今天收了多少病人?”“多少出院?”他每次问,都要回答者脱口说出精确数字。南三病区主任张丽说。“收病人、转病人、管病人,按道理有些事他可以不管,但他都会到现场亲自过问。”
人类在与重大疾病的斗争史上,未知和恐惧,从来都是如影随形的;清醒和果敢,也愈加珍贵地相生相伴。在之后的日子,时钟的钟摆对金银潭、对张定宇、对已知和未知的所有,似乎都踏上了加速度的轨道。
不断有新病人转入,相当于医院要不断“换水”,任何的疏忽都可能会弄出乱子。
2020年1月8日,国家卫健委公布,初步确认“新型冠状病毒”为此次疫情的病原。
有着九省通衢的武汉,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一场波及全球疫情的“风暴眼”。
疫情的袭来,冲击着每一个人。坚毅,能不能战胜恐慌?
金银潭医院病区内,呼叫医务服务的铃声此起彼伏,与病楼外疏落的人影形成强烈的反差。
张定宇告诉大家:对呼吸道传染病不必过于恐慌,按要求做好防护就没危险。“我们要胆大心细!有什么责任有我担着。”
他身后,从一个病区,到一栋楼,到三栋楼;护士从2小时交接班一次,延长到四五个小时一次;医生更是恨不得把一个人掰成两个人来用……
越来越多的同事发现,一向脚步如风的院长下楼梯脚步越来越慢。面对越来越多人的追问,张定宇终于承认得了渐冻症,两年前就犯病了,下楼吃力,更怕摔倒。”
渐冻症是一种罕见病症,慢慢会进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直至呼吸衰竭。
感染科主任文丹宁说“多少次问他,都说膝关节动过手术。”直到这次,她和其他同事才回过神来,“为什么他脚步高低不平,上下楼一定要抓紧扶手,慢慢挪。”
北七病区护士长贾春敏却不承认。“他从办公室到北7楼比我远,等我到的时候,他已经在那儿了。”贾春敏说,“平时他老跟不上我们,但他拼的时候,我们跟不上他。”
慢和快,在张定宇身上,在疫情发生后,组成奇妙的复合体。
清早6点钟起床、次日凌晨1点左右睡觉,不知不觉成了常态。好几个夜晚,张定宇凌晨2点刚躺下,4点就被手机叫醒。
情和痛,也从不知什么地方会来个突然袭击。
金银潭医院收治首批病人22天后,张定宇得到消息。在武汉另一家医院工作的妻子,在工作中被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住进相隔十多公里的另一家医院。
妻子入院三天后,晚上11点多,张定宇赶紧跑去探望,却只待了不到半小时。
几乎没时间去看患病的妻子,却又搁不下、放不了挂念,没法想象张定宇心里怎么过的这道坎。
一个多月的夜以继日,张定宇病了。躺在床上输液时,手里仍拿着各种材料数据了解病人情况、重症人数、救治进展,布置各项工作……只要身体允许,张定宇都会再穿上被称为“猴服”的防护服,从病人通道走到隔离病房,走到重症室查房。
“穿着防护服,走路都能听到呼吸、心跳,出来前心后背都湿透了。”张定宇的感受,也是疫情笼罩下,医护人员最真实的感受。
共产党员、院长、医生,这是张定宇的三重身份。
他说:无论哪个身份,在这非常时期、危急时刻,都没理由退半步,必须坚决顶上去!”
金银潭医院240多名党员都顶上去了!没有一个人迟疑、退缩,全部挺在急难险重岗位。有了张定宇和党员们,600多名职工全部坚守岗位,从未有人主动要“下火线”。
战疫魔,金银潭医院动起来了,武汉动起来了,全中国动起来了。战事还远未结束,还会有惨烈,有悲壮,甚至牺牲。
动如风火的张定宇也有个希望,在自己能动的时候,跑赢这次与新型冠状病毒的赛跑。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对张定宇们,这是践行的誓言!对无数民众,这是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主播: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罗迪昊
来源 | 新华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