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来村委会办事像‘进衙门’,现在倒像回自己家!”难作堰村村村民郑大爷的一句话,道出了该村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带来的深刻变化。英山县孔家坊乡难作堰村以全省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为契机,通过空间重构、服务重塑、机制创新,将原本冷清的行政办公场所转变为群众愿来、爱用、点赞的“邻里会客厅”,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听民意接地气,满足所盼所想
书画爱好者墨间交流、少年儿童课后课堂、户外劳动者歇脚纳凉……走进总面积近750平方米的难作堰村党群服务中心,焕然一新的服务布局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
去年,难作堰村对党群服务中心全面焕新升级,充分链接辖区资源,积极对接居民需求,打造集学习教育、便民服务、共享办公、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
党群服务中心怎么改、改哪些,村民说了算。推进亲民化改造之前,难作堰村通过党员代表大会、塆组会、户主会、线上征求意见等形式,广泛收集村民所盼所想,让党员群众参与到改造中来,满足居民的办事、学习、文化和娱乐等需求。
“柜台太高了,年长者都听不见里面人说话的声音”“能不能有个歇脚聊天的地方?”“孩子放学后没处去怎么办……”一条条建议被记录下来,吸纳进亲民化改造的蓝图。
现在的难作堰村党群服务中心实现了服务区域最大化、办公面积最小化、功能设置最优化的目标。上下3层楼的党群服务中心,村级办公区设在一楼服务大厅的一角,仅占中心面积的5%,把90%以上的空间留给村民。
聚人心重创新,做实亲民之举
难作堰村拆除“一隔两重天”的隔离式办公柜台,服务窗口由“隔离式”向“开放式”转变,采用沙发、圆桌、茶几等替换行政化办公桌椅。繁杂的上墙制度纷纷“下架”,改用活页书本式展架呈现。采用“易进入、可互动、能共享”的开放形式和温馨的装修风格,同时设置儿童娱乐休闲区、图书阅读角等,不同功能分区满足村民学习、娱乐等多样化需求;积极发掘本土文化,通过寻找旧时记忆,增添手工制作展示区,让服务中心充满“家”的味道。
根据群众需要,难作堰村在工作日适当延长开放时间,节假日正常提供服务,并新添置了温馨舒适的桌椅、沙发、绿植、饮水机、电视机、充电台等设备,为村民免费提供品茶、药箱、Wi-Fi、便民雨伞、针线等服务。群众已经习惯到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坐一坐,看看书、喝喝茶和工作人员唠唠嗑,每天都是人来人往,充满人气。增加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纠纷调解室等“一室多用”,集中设置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残疾人服务、退役军人、民政、国土、综合咨询等窗口,形成功能叠加、错时使用的多功能融合共享空间,充分发挥空间最大效益,全面推进集中办公,让群众能一目了然地找到办事服务点,大大提升了为民服务品质。
汇合力求实效,延伸服务触角
在党群服务中心优化改造中,难作堰村坚持党群共建,既在建设前广泛听取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等意见建议,又在运营时将卫健、民政、工青妇等部门作为“合伙人”,组团式走进党群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托育服务、青年培训、求职咨询、老年活动等多元服务。
难作堰村作为拥有2600余人的大村,近期将设立就业指导基层服务站,开展就业指导、职业培训、人才招募等服务,着力破解企业“招工难”和群众“求职难”问题。除了村党群服务中心外,县委社会工作部、民政局、总工会等依托各自服务阵地,按照“百姓客厅”的理念,打造了新就业群体友好、职工友好、妇儿友好等特色党群阵地。
同时,难作堰村坚持“百姓客厅百姓用”的理念,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党群服务中心运营中来。以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党员活动中心等为依托,招募手工达人、文艺达人、返乡大学生等提供志愿服务,定期开展手工、舞蹈、暑期托班等活动。舞蹈爱好者彭菊莲说:“这里的百姓大舞台为我们提供了展示分享的平台,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还能增进邻里感情,我感觉很开心。”
党群服务中心计划设立“积分超市”,居民参与党群服务中心志愿服务的积分,可以兑换商品,调动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把“服务对象”变为了“工作力量”。
新环境、新气象,难作堰村的亲民化改造,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居民可进入、可参与的“温馨家园”。下一步,难作堰村将坚持党建引领,做实亲民化改造工作,不断增强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周亮
编辑:徐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