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至7月中旬,黄冈科技职业学院理工学院“红匠领航”大别山精神青年宣讲团,深入团风县10余个村社及公益机构,开展以“弘扬大别山精神 传承红色文化根脉”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宣讲团创新采用“实地探访+沉浸宣讲+互动体验”模式,以“一件文物一个故事”为脉络,用青少年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方式,生动讲述大别山英雄人物事迹,让大别山精神深植当地青少年心中。
精心筹备,红色宣讲明方向
“要把厚重的大别山精神转化为鲜活生动的‘青春表达’。”7月4日,在“红匠领航”宣讲团成立暨授旗仪式上,该校党委副书记、理工学院院长李巍为活动定下基调:做红色基因的忠实传承者、时代强音的创新传播者、强国建设的躬身实践者。
针对活动如何展开,专题培训会上,校团委书记廖娟为成员们明确思路:内容上,从革命家书、百姓支前等小故事切入;形式上,契合青少年特点,宣讲时长控制在20分钟内,融入情景剧、折纸等互动环节;目标上,追求红色教育“可触可感”,实现从“听懂”到“内化”的转变。
廖娟以一幅泛黄的作战地图复制品为例阐述:“黄麻起义时,战士们揣着家书冲锋陷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靠的是军民一心的鱼水情。这些故事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记忆。”培训通过“一件文物一个故事”的方式,将大别山精神具象化为深入人心、有温度的细节。
以“精神扎根”为目标,宣讲团成员们精心打磨课件。吴怡敏为讲好吴焕先烈士的故事,反复修改讲稿13次,逐字核对历史背景与细节,确保准确传递“坚守信念”的精神内核。她表示:“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让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自然而然地理解红色精神。”
沉浸互动,红色精神入童心
宣讲活动在团风县各村社和公益机构如火如荼地展开,每一场互动都成为精神的“接力赛”。
7月4日下午,团风县黄土岗村爱心托管班里,吴怡敏以一张大别山旧照片开启宣讲。“这片苍茫的山峦间,曾有无数像吴焕先爷爷一样的英雄在这里战斗,山上的每一道弹痕,都是他们坚守信念的见证。”孩子们的目光紧紧锁在照片上,听得格外认真。
随后的“折纸传薪火”环节,孩子们分成三组,分别折千纸鹤、小船和玫瑰,吴怡敏在一旁引导:“千纸鹤代表我们对先烈的思念,小船象征着像吴焕先爷爷一样勇当先锋,玫瑰是对他们奉献精神的致敬。”
7月7日,宣讲团兵分两路开展活动。团风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内,汪顺灵讲述彭雪枫将军的故事。在“图片猜猜猜”环节,当屏幕上出现指挥刀的图片时,孩子们纷纷举手抢答:“这是彭雪枫将军的指挥刀,他用它指挥战士们冲锋陷阵。”马曹庙村托管班内,余佳奇讲述余家军“孤岛悬壶”事迹后,孩子们将折好的小船贴在“精神传承树”上。
此后,在贾庙乡牛车河村,董名亮敲响红安铜锣,引出刘邓大军的故事;在护林岗村托管班,翟紫彤讲述许继慎事迹后,带领孩子们在协作折玫瑰中感悟“团结一心”;在临江铺社区,李秀研讲刘名榜用树枝画党旗宣誓的故事,孩子们挺直腰板模拟宣誓……
一场场沉浸式、互动化的宣讲,让抽象的红色精神变得可感可知,深深扎根于青少年的心田。
接续发力,红色传承永不停
宣讲活动不仅影响了青少年,也促进了宣讲团成员的成长。临江铺社区活动后,李秀研笔记本上记录了一个孩子的心声:“要像刘名榜那样,让家乡变得更好。”这成为活动构建“理论学习—实践宣讲—成果转化”闭环的生动体现。
廖娟介绍:“当孩子们主动询问‘还有哪些英雄故事’,当成员们的暑假实践报告里写满‘被需要的幸福感’,这种双向成长正是‘红匠领航’的价值所在。”
截至目前,宣讲团已覆盖团风县10余个村社及公益机构,累计为500余名青少年开展宣讲。
目前,宣讲团整理完成《大别山精神宣讲手册》,收录12个英雄故事和8种经实践检验的互动方案,为后续宣讲活动提供指南。
同时,成员们正在拍摄《红匠说》微视频,将宣讲过程中的精彩片段剪辑成3分钟左右的视频,计划在短视频平台推广,扩大大别山精神影响力。
李巍表示,宣讲团将持续开展“英雄故事巡讲”和“红色手作工作坊”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宣讲覆盖面。学院计划与地方教育部门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宣讲+实践+服务”体系,推动青年学子在传承中锤炼党性、在服务地方中彰显担当、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吴鹏 万涛 通讯员 黄俊
编辑:黄俊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