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好戏连台!第29届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圆满落幕,薪火相传韵味长

7月的黄冈,锣鼓声与诗韵交织——7月19日至26日,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 现场展演及佩花晚会活动在此圆满举办。这场由中国戏剧家协会、黄冈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性少儿戏曲盛会,不仅让2900余名参与者在舞台上绽放光彩,更让戏曲之美与文化之韵在这座“戏曲之乡”深度交融。

7月19日至24日,6天里,9场展演将41个剧种、112个个人项目、77个集体项目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京剧、湘剧、豫剧、黄梅戏等争相“斗技”,精彩表演令人目不暇接。那些平时难得一见的藏戏、高甲戏、上党落子、歌仔戏、瓯剧、芗剧等地方剧种,此刻在黄冈艺校实习剧场的舞台上鲜活起来,让人大饱眼福。

京剧《天女散花》

京剧《白蛇传》

山东梆子《八宝珠》

湘剧《小将军打猎》

曲剧《刘秀还乡》

豫剧《抬花轿》

京剧《石秀探庄》

越剧《焚香记》

黄梅戏《梁祝》

藏戏《藏戏司鼓》

舞台上的“小梅花”们更是惊艳全场:翻跟头时身姿轻盈如燕,打荡子则利落干脆,跑圆场步步稳健,水袖翻飞间藏着韵味,对枪交锋时气场十足。每一个动作都透着扎实的基本功,每一句唱腔都饱含对戏曲的热爱。

绍剧《三打白骨精》

蒲剧《火焰驹》

评剧《花为媒》

京剧《左公收疆》

花鼓戏《梦-翔》

梨园戏《玉真行》

婺剧《穆桂英》

七位梅花奖得主担任专家指导,为小演员们保驾护航。部分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黄冈山水资源、人文历史、戏曲传承和发展给予高度评价。

7月24日,展演间隙,来自上海建平实验中学的33名师生走进东坡赤壁、遗爱湖,在黄冈的山水间沉浸式领略东坡文化魅力。

站在东坡雕像前,听着讲解员讲述苏轼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往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意境仿佛从诗句里走出来,让孩子们久久凝神。二赋堂内,预备班学生沈吴意忽然即兴唱起越剧《金山战鼓》选段,“站在这里,好像能懂古人的豪迈”。

午后的遗爱湖更添温婉。沿湖而行,“苏堤”“雪堂”等景致在碧波间若隐若现,苏轼在此修堤、济民的故事让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家国情怀’不只是诗里的句子,更是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的担当。”这场研学,让书本里的文化变成了可触可感的温度。

黄冈的东坡文化吸引了许多小演员们。来自新疆的小梅花刘晓蕊说:“豫剧《抬花轿》讲的是周凤莲在娶亲的路上,机智地想出来一个方法,给赏金,轿夫又重新把他们抬到了娶亲现场。我是第二次来到黄冈表演,我希望这次表演顺利。然后表演完之后想去东坡赤壁、遗爱湖这些地方去逛一逛,我还想尝一尝东坡肉。”

7月26日晚,黄梅戏大剧院迎来了高光时刻——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业余组佩花晚会,现场为获得“小梅花”称号及“优秀集体节目”的18名代表佩花颁奖。

《鹊桥相会》

芗剧《大漠飞雪》

原创赣南采茶戏新编组合《古风茶韵》

原创校园京剧《鹿乳奉亲》

川剧《一张红军票》

湖南花鼓戏《欢天喜地小红娘》

原创越剧校园剧《金山战鼓》

晚会以11个节目串联起“美好向往”“梨园小戏”“少年壮志”“薪火相传”四个篇章:原创校园京剧《鹿乳奉亲》藏着孝善传承,川剧《一张红军票》带着红色记忆,赣南采茶戏《古风茶韵》满是民俗风情……而当张辉、王佩瑜、王越等梅花奖得主走上舞台,与小演员们同台演绎《十八相送》《铡美案》选段时,台下掌声雷动——这是前辈对后辈的托举,更是戏曲艺术“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

王越和小演员们一起表演京剧

《铡美案·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王佩瑜带领小演员们表演京剧《梅绽瑜音唱新声》

张辉和谢思琴表演黄梅戏《十八相送》

从1997年创办至今,“小梅花荟萃”早已成为培育戏曲后备人才的重要平台;而连续三年承办的黄冈,也用行动证明了这座城市与戏曲的深厚缘分——它孕育了黄梅戏,走出了京剧鼻祖余三胜,如今又以“戏曲大码头”的姿态,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当最后一段唱腔落下,这场盛会虽已落幕,但“小梅花”们种下的热爱、传递的文化,早已像种子一样,在更多人心里扎下了根。

编辑 | 陈子恒  初审 | 陈爱武  终审 | 商中胜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范小翠、李娇、余涛  通讯员夏建国、郭衍)

发布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