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利娇(右)在运营自家网店
7月16日,走进蕲春县大同镇何铺村,“蕲春县田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的招牌格外醒目。厂房内,腊肉飘香,干菜琳琅满目,创始人田利娇正热情地向顾客介绍家乡风味。短短几分钟,几袋豆粑、干菜便已成交。这家在蕲北山区的企业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带动周边近千户增收。
从华强北回流,从“八两半”起家
2008年,为照顾老人和孩子,田利娇与丈夫毅然告别深圳繁华的华强北电子市场,回到家乡大同镇。
初返乡时,她和许多乡亲一样,务农、种药材。看到金银花效益好,便承包了十几亩地。然而,缺乏技术和加工设备,导致收获的金银花大量霉变,辛苦投入血本无归。
面对困境,田利娇没有气馁。她将目光投向传统豆干制作。她坚信“真材实料出好品”,在选料和工艺上精益求精。别人一斤黄豆能出1.1斤豆干,她坚持足量投料,只出八两半。
当她和丈夫载着两大筐精心制作的豆干,骑行70多公里到漕河县城叫卖时,豆干色泽亮丽、豆香浓郁,吸引了大量顾客。但比别人高出一倍的价格却让人望而却步。市场调查让她明白,低价源于偷工减料。田利娇没有降价妥协,而是以过硬的品质和“先卖货后付款”的诚意,一家家粮油店上门推销。凭借这份对品质的执着,她的豆干赢得了口碑,年销量达5-6万斤。这段经历让她深刻领悟:“品质为王,真材实料必有市场!”
在云端闯出新路,靠2万“微友”销售土货
一次偶然,丈夫在新闻联播中看到国家力推农副产品电商化。曾在深圳接触过电商的她敏锐意识到机遇。夫妻俩一合计,决定将家乡丰富的干菜、茶叶、腐乳等“土疙瘩”搬上微信、淘宝。没想到,这些承载着乡愁的山野风味,迅速通过互联网的翅膀“飞”向全国,网销生意红红火火。
田利娇练就了“火眼金睛”,对收购的干菜一看一闻便知优劣,不放心时甚至现场烧水烫煮、亲口试吃,自诩为“最严质检员”。为确保核心产品质量,她坚持腌制品、腊肉等全部由自家工厂加工,干菜类则严格筛选农户货源。
十余年用心经营,田利娇积累了深厚的客户信任。她的个人微信好友突破2万人,形成了流量池。不少客户愿直接与她点对点沟通购买。每当她在朋友圈发布优质农产品信息,往往瞬间被抢购一空。
小作坊变成工厂,新农人追逐新梦想
生意越做越大,田利娇的愿景也愈发清晰:扩大规模,带动更多乡亲在家门口致富。“只要有人收,能变钱,乡亲们种地就有劲!”家庭作坊已无法承载她的梦想。村、镇两级了解到她的发展瓶颈,积极争取产业帮扶政策,合力建起标准化厂房,以优惠租金支持她发展。
田利娇投入数十万元,添置烘干、消毒、包装、检测等现代化设备,并注册成立蕲春县田姐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取得卫生许可证、食品安全许可证,产品成功打入商超渠道。公司创立“康农纪”“何铺田姐”等品牌,敞开收购周边农户的干菜,现称现结,同时吸纳十余名村民就业,担任客服、打包、厨师等岗位。
如今,这座乡村厂房已成为传统山珍的“空运枢纽”,干菜、腊肉通过快递网络,源源不断送达全国各地消费者手中。每年300多万元的销售额,不仅惠及本村,更辐射带动檀林、张塝等周边乡镇的农户增收。
面对未来,这位乡村新能人思路清晰:“工厂建起来了,需要更大的销量支撑。以前主要靠微信点对点销售,淘宝、抖音等平台投入不够。下一步,我要亲自上阵直播带货,同时招聘专业网销团队,让我们的山乡好味登上更大舞台!”
【创业者说】
愿更多人分享家乡好物产
一路走来,许多人都给我鼎力支持与暖心鼓励!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是我们扎根乡土的底气,更是始终向前的动力。
我们始终坚信,最本真的味道从土地里生长出来——是晨露浸润的鲜灵,是日光烘焙的醇厚,是岁月酝酿的绵长。所以我们执着于做“土事”:脚踩泥土深耕每一寸田垄,让大山里的天然农产品走出深谷;也执着于圆“真梦”:让更多人尝到那份踏实的安心,找回记忆里妈妈的手艺、儿时的清甜。
这份坚守,离不开每一份并肩的力量。未来,我们会带着这份初心在土地上扎实前行。纵然力量微薄,也会拼尽全力——盼更多人能看见家乡的好物,支持大山里的农产品走出山坳,让山货变“金货”,让每一份辛劳都能结出增收的甜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