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朱长清出生于浠水县一个贫苦农家。少年时代,革命的火种便在他心中点燃,他毅然投身工农红军。他跟随队伍转战井冈,血战闽赣,在五次反“围剿”的硝烟中淬炼成钢,从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团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火燃起,国共二次合作,南方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1938年3月,朱长清所在的队伍从江西大余县开抵安徽皖南歙县岩寺新四军军部。6月,朱长清跟随一支队司令陈毅南下到江苏溧水,旋即开辟茅山革命根据地。他战绩不凡,参加了奇袭日寇占领的句容、东湾之战,经历荣庄突围,英勇抗击日军,朱长清升为二团三营营长。
1940年4月,新四军3支队副司令谭震林,奉命从皖南率部开往苏南东路创建抗日根据地,途经溧水西村,谭震林向时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陈毅请求军事干部支援,陈毅当即应允,点名朱长清等一批骨干随谭震林征战东路。
朱长清抵达东路时,当地已建有“江抗”第一、二支队,不久又建立了第三支队。这时“江抗”的主要任务是发动民众,扩建武装,控制东路地区。八九月间,朱长清率领1个连到达锡南地区,动员石渊如等自卫团接受“江抗”收编。面对石渊如等地方势力的抵制,朱长清展现魄力与智慧,果断将其控制,经过有效斗争,成功完成收编任务,为东路抗日力量增添新鲜血液。
1940年9月,谭震林以无锡独立支队为基础,整合收编锡南地方武装,正式组建“江抗”第四支队。朱长清被任命为支队长,薛永辉任教导员。支队初立,硝烟已至。9月28日,朱长清即率部投入祝塘战斗,痛击下乡“扫荡”的日军,初显锋芒。同年11月,“江抗”第三、四支队合编为“江抗”第三纵队,朱长清任司令员,温玉成为政委。12月上旬,朱长清指挥第三纵队参加袭击顽军马乐鸣部的战斗,毙伤30余人,俘虏1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1941年3月初,第三纵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6师18旅54团,朱长清任团长,温玉成任政委。这对33岁的朱长清来说,正是英勇杀敌、报效祖国的黄金时期。不幸的是,接着发生的一起爆炸事故,让朱长清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月8日。
据目睹这一不幸事件的新四军战士凌伯泉回忆,当天傍晚,朱长清率领的新四军54团正驻扎在与江阴比邻的无锡县张缪舍村。此前,上级下达任务,要拆卸一枚从日军手里缴获的掷弹筒。面对这个充满未知危险的任务,几名战士争相上前。朱长清见状,断然阻止了战士们:“这事非常危险,我来!”他命令战士们退到安全距离之外,自己则孤身一人面对这枚掷弹筒。时间在紧张的空气中流逝……突然,“轰隆”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掷弹筒意外爆炸,朱长清瞬间倒在血泊之中,壮烈牺牲。
惊闻噩耗,师长谭震林星夜兼程赶到张缪舍,为朱长清购置棺木,刻制墓碑,举行追悼会,并选定6师师部驻地蒲市里(现江苏省江阴市长泾镇蒲市村)南边的大夏家一块坟地,隆重安葬了这位团长。
2002年夏天,大夏家出土了一块花岗石墓碑,碑上刻有“朱长清烈士之墓”等字样。岁月流转,朱长清墓碑上镌刻的字迹逐渐模糊,但他的英雄事迹,却永远为人传颂。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好 通讯员 方俊 整理报道
编辑:龚丽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