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调研组
7月6日,武汉南太子湖畔,芯擎科技工程师正在测试新一代自动驾驶芯片“星辰一号”。这颗将于今年大规模量产的“中国芯”,是武汉独角兽企业10年进化路的生动写照。
“引发产业创新变革时,创新型中小企业就像蜂群一样集中成批出现。这一现象在产业演化历程中被反复印证。”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相关课题组专家曾在接受长江日报调研组(以下简称“调研组”)采访时说。
独角兽群落竞逐。上月底,胡润研究院发布全球独角兽榜单,武汉以9家独角兽企业跻身全国城市第七位。
从2016年《长江日报》头版报道武汉首家独角兽企业诞生,到如今涵盖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的硬科技军团,这座城市用10年时间走出了一条从“U”形到“J”形的韧性增长曲线。
持续10年关注,历时半个多月调研,调研组相继走进武汉多家独角兽与潜在独角兽企业,探寻武汉独角兽企业10年浮沉背后的得失,寻找未来驱动独角兽可持续增长的内外部力量。
消费者体验武汉独角兽企业星纪魅族生产的AR眼镜。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你要站在AI的肩上。”数月前在武汉的一次公开分享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说。
7家独角兽、11家潜在独角兽、26家种子独角兽……翻开武汉最新公布的独角兽培育企业库名单,一个显著特征跃然纸上:近七成入库企业聚焦实数融合、拥抱AI,独角兽“雁阵式”梯队成形。
芯擎科技自主研制的高阶智能驾驶芯片“星辰一号”。(企业供图)
武汉之东,一场由AI引发的出版业变革静水深流。理工数传推出出版领域首个AI大模型——“BOOKSGPT”,覆盖超30个出版场景和超20个图书场景,贯穿出版、发行、营销及图书数字化等全产业链。
一本本看似传统的纸质书,通过嵌入二维码,瞬间“活”了起来——扫描即可接入互动课堂、专家讲座。公司董事长刘永坚介绍,去年超4亿元投向AI技术研发,同比增长70%。
武汉之南,芯擎科技数月前发布全场景高阶自动驾驶芯片“星辰一号”,填补了国产同等算力自动驾驶芯片的空白。
去年,芯擎科技自主研发的智能座舱芯片“龍鹰一号”累计发货超100万片,出货量位居国产汽车大芯片之首。企业近5年来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这只扎根中国车谷的独角兽跑得又快又稳。
长江财经智库相关研究发现,与杭州的电商基因、深圳的消费电子生态不同,武汉的“独角兽们”正将AI技术深深植入这座工业重镇的“车”、“光”、生物医药产业的筋骨。
做好“AI+”这篇大文章,光谷生物城的爱博泰克将国产抗体销往全球,武汉经开区的岚图汽车连续4个月销量破万辆,航天产业基地的快舟火箭实现“一箭五星”。
“独角兽”起源于美国硅谷,代表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创业公司。
2023年,调研组采访发现,从2016年诞生首家独角兽企业至今,武汉的独角兽企业培育走出了一条“雄起—蛰伏—奋起”的“U”形曲线。
光谷软件园F4栋见证了武汉独角兽的高光时刻。
黑芝麻智能应用工程部陶星(左)团队在测试A1000芯片适配软件。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这一年,游戏直播平台斗鱼、电商平台卷皮网双双跻身独角兽行列——“一楼双兽”的传奇令武汉跃居全国独角兽城市第五位,被媒体定义为“互联网第四极”的同时,也暴露了武汉独角兽过度依赖模式创新,缺乏顶层生态支撑的短板——2020年,武汉以3家独角兽企业跌至全国第14位。
跌落“U”形谷底的武汉奋起直追。随着黑芝麻智能以155亿元估值成为当时青山区首家“超级独角兽”、航天科工火箭携90亿元市场估值点亮新洲“飞天”梦想,2023年武汉以7家独角兽+11家潜在独角兽的阵容重返全国前十。
2025年,这座城市再进一步。
最新公布的全球独角兽榜单中,武汉9家企业集体登榜。
调研组梳理9家武汉独角兽企业发现,AI时代的武汉独角兽企业不仅数量激增,更在结构上实现跃迁:硬科技取代互联网成为主力;“光车联动”产业集群成型;原生创新力量破土而出。
“武汉独角兽企业并非孤立,它们建立在丰富应用场景、坚实技术基础和产业链协同优势之上。”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齐荣说。
从一枝独秀到九“兽”奔腾,从互联网模式创新到AI驱动下的硬科技矩阵,一条更具韧性、持续向上拓展的“J”形曲线在长江之滨加速攀升。
从跌宕的“U”形转向持续攀升的“J”形,武汉独角兽的进化轨迹,折射出政策思路的深刻转型。
2023年11月,武汉出台加快独角兽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这份近4000字的文件如同一次对创新生态的“精密手术”。
“分层培育、精准施策”被置于核心位置。
2024年11月14日上午,一辆新能源汽车纯电岚图知音缓缓驶下武汉东风云峰工厂生产线。这是今年我国生产的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长江日报记者史伟摄
这份文件首次系统构建了“种子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独角兽”三级培育体系。对成功入库的企业,市级给予100万元奖励支持,区级配套最高可达1000万元的重奖。
“金融输血工程”同步起步。企业成功上市最高可获800万元分阶段奖励,缓解独角兽企业“成长的烦恼”。
政策更开创性地提出“场景赋能”——政府主动开放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等应用场景,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对项目支持最高200万元。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更是城市竞争的底气。”今年3月,星纪魅族首次携“AI生态全家桶”亮相世界移动通信大会。这家刚满2岁的独角兽企业估值已超百亿元。
“我们率先提出All in AI 战略,将全线产品研发都重注AI,开行业先河。”星纪魅族CEO苏静在一次公开分享中如此诠释政策滋养下的企业雄心。
星纪魅族的崛起离不开武汉独特的产业生态。武汉经开区集聚的3家独角兽企业——岚图汽车、芯擎科技、星纪魅族连续两年稳居榜单,形成稳定的创新三角——芯擎科技提供算力底座,星纪魅族开发车载系统,岚图汽车完成整车制造。
这种“芯片—系统—整车”的协同模式,帮助中国车谷在5年内诞生5家独角兽,其中亿咖通、路特斯已成功上市。
总部位于深圳的格林美深耕武汉,近20年发展至今,这一固态电池“隐形王者”为东风纳米等武汉企业提供电池全流程服务的同时,还孵化了一家“潜在独角兽”企业——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
多位受访者表示,尽管完成“U”形到“J”形的蝶变,武汉独角兽生态仍面临多重挑战。
东风猛士。
“当AI浪潮汹涌而至,武汉面临的真正考验已不仅是培育多少家独角兽,而是能否让技术创新的‘领跑者’成为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的‘扎根者’。”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直言。
数据显示,武汉独角兽企业数量虽在全国排第七,但分布失衡,除武汉经开区等区域外,多数中心城区尚未实现“零的突破”,难以形成“深圳独角兽走廊”效应。
更需警惕的是企业“出走”。一家从武汉“走失”的潜在独角兽企业负责人告诉调研组,因缺少融资和应用场景,“仅少数项目落地武汉”。
一位武汉AI企业创始人坦言:“最大的焦虑不是技术,是人才!”
专家指出,与北京中关村、深圳南山相比,武汉在培育独角兽企业上仍有差距,缺人才、缺资本、缺优质技术转化,如同横亘在企业发展路上的“断裂带”。唯有扎下根,生出割不断、移不走的藤蔓,才能结成创新生态的廊桥,通向未来。
接受调研组采访的多位专家坦言,要让武汉独角兽企业的“J”形曲线持续昂扬向上,需要在深层次构建更具黏性和韧性的创新生态。
武汉曾提出,鼓励独角兽培育发展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产学研融合创新联合体。
这是2024年3月16日在湖北武汉中国光谷未来科技城拍摄的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大楼(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武汉自身有什么?专家们谈到,强化“车光联动”优势是首要任务。依托岚图汽车、芯擎科技等“链主”企业,打造开放型AI芯片验证平台,降低中小算法企业的接入门槛。同时推动星纪魅族百万级用户生态与光谷鸿蒙系统深度对接,打破软硬件壁垒。
设立“AI场景创新基金”迫在眉睫。定向支持本地AI产品的商业化落地,核心是建立政府首购和示范应用机制,通过公立机构采购等方式,为创新产品提供宝贵“首单”。
实现高端人才“在地化”培养是长久之计。对顶尖AI人才探索“技术入股+人才房”组合激励。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与头部AI企业共建实验室等。
武汉提出,支持独角兽培育发展企业吸纳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在汉就地转化。
如今,科教人才优势加速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武汉正以择高而立之姿培育独角兽企业矩阵,在湖北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
“谁是下一个‘独角兽’?”2016年,《长江日报》头版发问。
连续10年将目光聚焦“独角兽”,在调研组看来,武汉独角兽企业走出“J”形曲线,本质是一场“硬科技扎根产业沃土,政策雨林浇灌创新种子”的共生实验——未来能否诞生更多的“独角兽”,依然考验着政策制定者“既懂产业、更懂企业”的智慧,检验着城市营造创新生态的韧性。
(长江日报记者李琴 李佳 朱佳琦 贺亮 郑汝可 执笔:记者李琴 朱佳琦 李佳 制图:张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