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后人永远记得住烈士” ——大别山下太阳寨绵延四代的“红五星”传奇

图为媒体正在采访王开明(右二)

7月1日,大别山主峰脚下的罗田县九资河镇太阳寨村,村口那棵近千年的银杏树,虬枝盘曲,如一位披甲的老兵,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

树下,89岁的王开明正弯腰铺砌院前最后一块青砖。抬头望向老树,他的目光穿越时光——90多年前,正是这棵被称为“迎军树”的银杏,见证了他的岳父洪清溪与一支露宿于此的红军队伍初遇的瞬间。一句“老乡别怕,我们是穷人的队伍”,从此点燃了一个家族绵延四代的家国情怀。

银杏为证:烽火中播下“红五星”火种

上世纪30年代初的一个寒秋清晨,私塾先生洪清溪推开家门,惊见银杏树下倚靠着数十名怀抱长枪、衣衫褴褛的士兵。对方一句“老乡别怕”的温暖招呼,顷刻间让警惕化为信任。

洪清溪夫妇倾尽米缸熬煮菜粥,红军战士则郑重承诺:“后续部队定会补上粮钱,请为我们保密。”几天后,红军战士如约而至,白果树下的私塾自此成了红色驿站。

洪清溪在油灯下为红军书写标语、编写识字课本,秘密创办传播火种的“列宁小学”;妻子王贤英将自编的“哄夜歌”:“映山红开对面寨,喜迎红军进山来……”唱进了岁月深处。

革命的星火燎原至下一代。洪清溪的小儿子为游击队送信牺牲;女婿官楚珍与外孙王脉生热血参军,在罗田薄刀峰一带为红军刺探情报、运送物资。1944年,他们加入张体学的部队。1947年寒冬,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剿匪的复杂斗争中,这对郎舅因地主武装分子诬陷被误杀,新中国成立后得以沉冤昭雪被追认为烈士。

鲜血染红家门,信念却愈发坚韧。

1948年春天,洪清溪站在寨前巨石上,敲响锣鼓,以高亢的“哦嗬调”唱响送军歌谣:“大别山,天了光,全中国要解放!”山谷回响。自此,那块巨石被称为“送军石”,而守望家门、见证初遇与别离的白果树,则被深情地命名为“迎军树”,这座饱经战火的山寨有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太阳寨。

银杏树、红军井、列宁小学、送军石、红色寺庙野战医院,如同五颗鲜红的星辰,在历史深处熠熠生辉,构成太阳寨独有的“红五星”红色地标群。

军属之家:农家小院升起的拥军旗帜

时光流转,红色基因在洪清溪的女婿——王开明心中澎湃。1992年征兵季,他毅然将独子王洪续送入军营。

3年后一个春节,同村军属的泪水触动了他:那位母亲因儿子驻藏半年无音讯而忧心如焚。王开明辗转联系部队方知大雪封山通信艰难,他及时告知帮助解开了军属心结。这次经历如星火燎原,催生了他创办“军属之家”的坚定信念。

1998年,在罗田县武装部支持下,全国首家“军属之家”在王开明朴素的农家小院诞生。他定下朴实而温暖的“三有三添三不”宗旨:有心里话儿一起说、有高兴事儿一块乐、有困难相互帮;给军人子女添动力不拖后腿、给当地政府添光彩不添麻烦、给军属脸上添荣誉不抹黑。

27年春风化雨,这方小院凝聚了千余名军属。农忙时他们互助抢收,技术上倾囊相授;生活难处彼此照应解忧愁,成为大别山深处温暖坚固的“后方堡垒”。

随着当地成为生态旅游热点,王开明敏锐察觉隐忧:太阳寨的红色底蕴似被“绿色”遮蔽。

“红色记忆,不能在咱手里断线!”烈属的责任感驱使他带领家人跋涉深山:薄刀峰“红竹沟”、七娘山、付家河……一座座无名烈士墓被重新发现、祭扫;发动休假归来的子弟兵们翻山越岭,搜集整理百余位本土英烈事迹,自费竖立庄严的“英烈纪念碑”。

日军昭和十三年军用地图、李梯云烈士的学习笔记、肖方烈士的皮带扣、锈迹斑斑的战地手术器械……一件件带着历史体温的珍贵文物汇聚于他的“红色集藏室”,私人珍藏由此变身为公共文化资产,开创民间力量守护革命记忆的“先河”。

薪火永续:新时代映照下的精神丰碑

王开明的坚守如磁石般吸引着山外的目光和脚步。

孙毅、向守志等近百位老将军寄来墨宝勉励;黄冈军分区赠予“情注长城、为国分忧”牌匾;著名词作家邬大为谱写“会歌”。2020年,王开明荣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市领导将证书与奖金送至农家小院。

这位种菜自给的老人,毫不犹豫地将奖金悉数献出——在当年红军休憩的“送军石”上,深深镌刻下“红军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巨幅誓言,并用于无名烈士陵园建设。

刀凿斧刻,是老区人民心底最滚烫的感恩与铭记。

这份深情也塑造着下一代的灵魂。王开明的儿子王洪续,1992年入伍,现任北京火箭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大校。工作中,他记录赵尚志胞妹的守望、雷锋战友的朴素、黄继光排长的追忆;工作外,他追寻父辈足迹,成为红军后代重走长征路的“隐形记者”,参与编纂百万字《我家的红色故事》。

汶川抗震间隙,王洪续抢救性采写“红军在北川”系列文章,让散落的记忆重焕光芒,北川县赠予的锦旗“铁肩共担文化传承道义”正是最好注脚。

从姥爷洪清溪灯下书写标语,到父亲王开明院中守护记忆,再到王洪续以笔为枪赓续文脉——忠诚报国的信念,恰如千年银杏的根脉,深植家族血脉。

“从姥爷洪清溪在‘迎军树’下初遇红军,在梓油灯下为部队书写标语、替战士抄写识字课本,秘密创办传播革命火种的‘列宁小学’;到第二代三位亲人(大伯父王脉生、姑父官楚珍,以及姥爷那位为抗日游击队送信而牺牲的小儿子、我未曾谋面的小舅)将热血洒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再到父亲王开明在和平年代创立‘军属之家’,倾尽心力守护红色记忆;直至我们这一辈及下一辈中,先后有15位男儿穿上军装,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各军兵种,多人立功受奖,一位外甥还当选了军队系统全国人大代表——忠诚报国的信念,已如那棵千年银杏的根脉,深深扎入家族的血脉土壤,成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家风。”6月15日,远在北京的王洪续通过与记者电话连线,深情地回忆起这一幕幕场景。

如今,银杏树下正勾勒“双拥文化展馆”的蓝图。今年春节,百余份立功喜报映红“军属之家”小院;七一前夕,党员、老兵、军属再次汇聚树下。

站在村口千年银杏树底下,王开明抚摸着银杏树粗糙的纹理,轻声而坚定地说:“做这些,只为了让后人永远记得住烈士,让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这棵“迎军树”与它守护的土地,已成为大别山精神活的载体,其承载的坚守信念、团结奋进、无私奉献的力量,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迸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邹德祥 通讯员 朱胜刚 陈钦

编辑:徐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