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摊位连着大民生,烟火气传递城市温度。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过程中,浠水县城市管理执法局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城市管理难点问题,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变“堵”为“疏”,用精细管理和用心服务,促成群众方便和城市管理的“双向奔赴”。


烟火升腾处,民心暖意浓

清晨8点,在浠水县百家街新设立的临时早餐区,多个摊位在划定的黄线内有序排开,热气腾腾的拉面、香气四溢的鸡蛋灌饼吸引着匆匆赶路的上班族。接过香喷喷的早餐,市民们对这里的变化赞不绝口。

市民 袁鹏程:以前买早餐要绕路,现在上班顺路就能买到早餐,品种还多。地上没有油渍垃圾,吃着更放心。

市民 周传贤:现在吃早餐也放心,而且这个摊位业主她有一个比较好的意识,垃圾她自己带走了,我就觉得这属于这个城管工作搞得好的一种结果。

与此同时,在一中路口便民疏导点,新鲜的蔬菜、香甜的水果……市民们穿梭在摊位间,挑选着心仪的食材,摊主们在划定的范围内安心经营。

菜农 岑秋容:现在有固定地方,生意很稳定,心里很踏实。

摊主 谢声威:以前摆摊总怕影响交通,现在有了固定区域。城管同志和我们商量着定规矩,这样的管理我们服气。

巧施方略,共护城市家


简单划块地,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管理和服务也要齐头并进!各便民疏导点均设立了醒目提示牌,提示大家“定时经营、线内摆摊、垃圾自清”,城市管理执法综合执法大队队员也都全程护航,分片管理、责任到人。

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执法四中队队员 邓丁:我们实行“服务+管理”模式,大家越来越自觉。

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执法五中队队员 朱静:我们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岗巡查。实行“三定”管理——定时、定点、定规矩。提示牌把六条经营要求写得明明白白,超时经营的要劝离,每个摊位必须在框内经营,不能搭棚子、占位置。

经过长时间的规范引导,各便民点既保留了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又维持了市容整洁有序,城市管理也更加方便有效。

浠水中航美丽城乡环卫集团有限公司职工 吴冬云:我们在这搞环卫工作,比以前要好得多,干净得多,现在人也很自觉,一般的垃圾全部都带走了。

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执法五中队中队长 范强祥:早餐区运行了两个多月,之前有相关的投诉,现在投诉少了。

学教领航,城管启新篇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浠水县城市管理执法局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城管执法队伍在认知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明确城市管理提升和改进方向,不断做实做精城市管理工作。针对流动摊贩管理这一难点痛点,他们深入调研,广泛学习,反复论证,最终选定在太平巷、叶湖山、县一中路口、百家街四处既方便群众又不影响交通的地点,设置第一批便民疏导点(含一处临时早餐点),统一划线定位、统一经营时间、统一卫生标准,探索潮汐式管理模式。

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执法四中队中队长 陈正红:此次便民疏导点的设立是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具体举措。既解决了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的问题,又保留了城市的“烟火气”,方便市民。

便民疏导点的设立,不仅解决了摊贩的生计问题,更让城市管理有了温度,做好了“我为群众办实事”这篇大文章。这些充满温度的街角变化,正是学习教育最生动的注脚。

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副队长 李江陵:我们将继续总结经验,逐步将便民疏导点推广至全城区,同时加强对摊贩的培训和引导,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我们希望既能留住城市的烟火气,又能让城市更整洁、更有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