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沟变聚宝盆 “归巢支书”陈燎原25载点绿成金

陈燎原(左)带领村民改造农房为民宿

古樟参天的山坳里,沥青路蜿蜒如带,千亩玫瑰园花香袭人……曾沉寂于大别山深处的黄梅县柳林乡老铺村,如今蜕变为“全国文明村镇”“国家森林乡村”“黄冈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这份耀眼的蜕变,凝聚着村党支部书记陈燎原25载如一日的执着坚守与倾情奉献。

2000年,已在广东事业有成的陈燎原,响应黄梅县“引雁归巢”号召,毅然放下蒸蒸日上的事业,回到家乡。

两年后,他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要让老铺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面对父老乡亲的信任,陈燎原立下铮铮誓言。

面对外界不解,他深情回应:“家乡的贫困落后,始终是我心头的牵挂。改变家乡面貌,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心愿。”这份根植于血脉的乡愁与担当,成为他扎根故土、矢志振兴的不竭动力。

劈山筑路打通发展动脉

昔日的老铺村,交通闭塞是最大的“拦路虎”。崎岖狭窄的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严重制约村庄发展和村民出行。“要致富先修路”,新官上任三把火,陈燎原刚任职就将修路列为头等大事。

“修路占了我家祖坟的边角,不行!”“这段路要挖我家屋后坡,不安全!”……修路看似事小,实则困难重重。“村民有顾虑很正常,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没做到位,沟通还不充分。”陈燎原没有抱怨,而是带领村“两委”干部,不分昼夜地挨家挨户走访,坐在村民家的板凳上拉家常、讲规划、算长远账。真诚的态度融化了不信任的坚冰,就连最难说服的群众也被他打动。

“尽量少占良田好地”“道路拓宽取直,连接规划开发景点”……经过反复勘察、科学规划、无数次耐心细致的调解,最终方案既尊重了村民诉求,又将原本“十八弯”般的山路,规划成连接多个自然湾、直达景区的旅游路、产业路,并延伸至乡主干道。

“陈书记说话算数,办事公道。”几次三番的协调会、现场会下来,村民们对这位返乡的书记渐渐信服。

如今,村内主干道及通往各自然湾的道路全部实现硬化,部分路段还铺设了沥青,“户户通”水泥路覆盖率已达100%。一条条“致富路”“连心路”蜿蜒在山间。

农旅融合激活生态经济

没有产业的支撑,乡村振兴就是无源之水。老铺村虽然山水相依,风景秀丽,却长期缺乏主导产业。

“守着绿水青山,就要做成金山银山。”陈燎原瞄准老铺村90%森林覆盖率的生态优势、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温润怡人的自然气候,找到致富密码。

2010年,顶着“山沟沟办旅游是瞎折腾”的质疑,他将发展旅游产业作为突破口,喊出“鄂东的天然氧吧,黄梅的香格里拉”的响亮口号,致力于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远小山村打造成一个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

开发过程中,他创新“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挨家挨户动员52户村民以山林土地入股,成立旅游开发合作社,带领党员带头改造自家农房为示范民宿,带动全村30余户跟进经营农家乐。如今蜿蜒的沥青路串联起千亩玫瑰园与峡谷漂流区,游客可春赏玫瑰、夏玩漂流、秋摘丹桐、冬品药膳,形成全季旅游产业链,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带动全村临时就近就业400多人,每年户均可增收1.6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突破70万元。

文化赋能涵养乡风文明

“口袋鼓了,脑袋也要富。”陈燎原深知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在他推动下,老铺村建成村五老协会、乡风文明理事会,每年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定期召开各类会议,解决反映的现实问题。

陈燎原注重发挥模范的带头作用,开展“好公公、好婆婆、好丈夫、好媳妇”评选,将评选结果公示在村委会门口公示栏,每一位村民都能观看学习,大力弘扬了孝善新风,使老铺村的村民家庭更融洽和美。

针对过去村规民约空泛的问题,他组织村民大会集思广益,制定了语言质朴、内容接地气的新《村规民约》,获得村民一致认可。

紧扣“古朴、庄重、大方”要求,村里还投资300余万元成功打造老铺村红色村史馆,成为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凝聚人心的重要平台和独特文化符号,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在保护乡村文脉、促进文化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只要山还在,水长流,我就守着老铺变更好。”如今,他依然步履不停,巡山护林、察看项目……当年带领村民种下的万株果树已硕果盈枝,新规划的“森林康养基地”正破土动工。这座被古树环抱的山村,在陈燎原的带领下,正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来源:灵润黄梅

编辑:龚丽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