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第一小学白湖校区 徐则芳
小学数学知识是“链条式”衔接,“当前知识”必须要用“已学知识”来解答。课堂提问艺术在教学中起着激发兴趣、引导思考等重要作用。善教者,必善问。教师何时何处问什么,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如何使课堂提问更有效?笔者探索出几种提问方式。
无疑时追问
日常教学中,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可使一些数学活动顺利进行,而满足这种“无疑”状态,教学便能轻松进入下个预设环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没有作简单的比较和推导,而是追问:①为什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来剪裁?②所有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吗?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就活动起来,有的在比划,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许多教师认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对学生来说虽然“无疑”,但操作后的追问更有意义。这两个追问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促使学生将外在操作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渗透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归纳法。
默认时引问
当学生思维发生梗阻或进入狭长地段时,教师一句引问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主讲一堂“数学公开课”,课前复习时,笔者出示两个数据:120本书,六(1)和六(2)班人数比是3:2,要求学生们自编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生们很快编出几道题,反馈时发现学生把120本书当作总数来编,便问,我们可不可以把120本书换换“角色”呢?学生思维被这一引问激活,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有的把120当成其中一个班人数,有的把120当成两个班人数的相差数。题型多样化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尝试后导问
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怕学生出错或思维不严密,总喜欢暗示几句。此举恰恰降低了思维难度,不利于思维发展。受挫愈深,得益愈丰。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完成,发现问题后再引导。如,教学二年级《认识直角》一课,让学生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巡视时发现学生画的直角都是一条边水平而另一条边竖直时,如果教师发问:直角都一定长成这个姿势吗?学生受到启发,画出了一些不同“姿势”的直角来,进而对直角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初涉时探问
学生初次接触某一知识点或方法时,适宜放慢速度,不妨在难点处以探问来提示其关注点。如教学四年级《解决问题》:某小学有一块长8米的花圃,修建校园时,花圃长增加3米,这样花圃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第一次用画图方法来帮助解题,初次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应让他们意识到所作的草图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对解题才有帮助。在指导作图时,教师应小步巡视,可试探地问:“长增加3米画多长呢?”“画这么长合适吗?”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结论:比8米一半短一点。这样可培养他们先想后画的严谨的学习态度。通过画图,图形结合能求出原长方形的宽,从而求解原花圃的面积。
关键处点问
小学数学知识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理解有难度或记不住。教学时,教师可在关键处进行提问,以突出重点。如,五年级学习“数对”概念,在学生初步掌握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后,结合方格图,教师可提问:“数对(2,3)和(3,2),表示的是同一点吗?”还可引导学生观察表示同一列或同一行几个点位置的数对,提问他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以加深对数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