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明珠学校 易小琴
小学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道法)评价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道法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评价模式下,道法评价中存在着学生被动接受评价、评价主体单一、方式片面等问题,教师是评价的绝对主体,评价方式多依赖单元测试、期末笔试等量化手段,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导致评价难以真正发挥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因此,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评价改革迫在眉睫。
创新举措:构建“知行合一”评价体系
从知识评价转向素养评价:关注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采用课堂观察、项目学习档案、成长记录袋等动态评价方式,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密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合作表现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作品、反思等放入成长记录袋,以便全面展示自己的成长轨迹。
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价:融合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社区参评等多元主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进行互评,评价其他组员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如分工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家长评价学生在家庭中的道德实践,如是否主动承担家务、关爱家人等;社区评价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表现,如志愿服务、遵守社区规则等。
把握三个结合:建构多元评价体系
趣味性与教育性结合。情景模拟评价,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教学中激发实践能力,教师创设“文明乘地铁”模拟场景。学生分组分别扮演乘客、安检员、乘务员等角色,模拟地铁出行过程中的真实情境。在模拟活动进行时,教师作为观察者,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
短期观察与长期追踪结合。成长档案袋评价,记录学习历程中收录学生的课堂作业、主题手抄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道德与法治学习成长档案袋。档案袋报、实践活动照片、自评与互评等内容。
家校社三联合评价。课前,通过生活观察记录单,记录学生在家庭或社区中的道德现象,比如发现身边的文明行为,评价其对生活问题的敏感度。课中,运用“即时反馈评价表”,记录学生在小模拟中的观点表达、合作能力等表现。课后,开展“实践任务打卡”,争做社区环保小卫士,通过照片、视频或家长反馈,评价学生的行为转化效果。
小组合作评价。在学习“我们的班级”这一单元时,首先制定小组合作评价量表,从分工协作、任务完成质量、创新创意、团队凝聚力等多个维度进行评分。最后,教师根据各小组的整体表现进行总结评价,评选出“最佳创意小组”“最具协作精神小组”等。
建立“基线评价+增值评价”机制,建立家校联系评价手册,邀请家长记录学生在家庭中的道德实践,如:是否主动分担家务,对待长辈是否有礼貌,并引入社区评价机制。
实践路径:打造“三维协同”评价体系
主体创新。鼓励学生自评,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同伴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教师评价则发挥专业指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客观、准确的反馈和建议。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形成全面、立体的评价体系。
评价工具创新。创设“情境化+数字化”模式教学,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展现素养。开展模拟案件审理,采用跨学科融合评价。运用彩虹阶梯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班级优化大师APP实时发送个性化评语,自动生成素养发展曲线图。
小学道德与法治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方式、内容和主体等多方面进行创新。通过把握趣味性与教育性、短期观察与长期追踪、校内表现与社会实践三个结合,创新课堂评价和多维评价方式,打造多元评价主体和创新评价工具,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