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帅又龙 刘辉进
课堂中,她展示了精心准备的家乡照片,光影间勾勒出草原的辽阔壮美;同时,还端出亲手熬制的酥油茶,醇厚香气在教室里袅袅飘散……5月13日,武穴市第四实验小学藏族教师尼玛卓嘎在讲授《草原》观摩课上,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单向灌输,多感官的体验让课本中的文字跃然眼前,带领学生们沉浸式领略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千里之行:从世界屋脊到长江之滨
1999年12月,尼玛卓嘎出尚在西藏山南地区一个普通藏族家庭。2018年夏天,当录取通知书翻越千山万水送到这个高原家庭时,整个村庄都为之欢欣。卓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藏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期间,这个来自高原的姑娘,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不仅担任学生会团支部书记,还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活动;不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还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她酷爱摄影,喜欢用镜头记录下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她钟情绘画,总是在画布上描绘对家乡的思念;她更是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常常组织同学开展徒步活动。
2023年初春,一个改变卓嘎人生轨迹的机会悄然降临。经过严格选拔,她被推荐参加湖北省委党校干部学院的培训项目。这个消息让全家人既兴奋又不舍,临行前,父母再三叮嘱:“孩子,无论走到哪儿,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3月7日,带着家人的嘱托,带上青春的梦想,卓嘎踏上了开往湖北的列车。从世界屋脊到长江之滨,窗外的景色从皑皑雪山,逐渐变为阡陌纵横的江南水乡。当列车缓缓驶入武穴站时,这位23岁的藏族姑娘深吸了一口气,她知道,一段全新的人生大幕即将开启。
初到武穴,卓嘎面临着诸多挑战。长江中下游略显潮湿的气候,让习惯了高原干燥的她颇感不适;浓重的当地乡土方言,常常让她一头雾水;饮食习惯的差异,更是个不小的考验。最让她忐忑的,还是即将面对的课堂教学。“我能教好这些孩子吗?”这个念头,时常萦绕在她的心头。
然而,武穴市第四实验小学的同事们用热情化解了她的不安,用关照引领着她的成长。学校党总支书记喻喜志为她安排住宿,每次寒暑假,当卓嘎要返藏时,他总是细心安排人将她送到武汉天河机场,或者武穴高铁站。学校领导主动带她熟悉校园环境,同办公室的老师更是手把手指导她备课。为了尽快适应,卓嘎想出了各种办法:她把常用教学用语,整理成汉藏对照表,贴在备课本的扉页;每天提前到校,站在校门口用新学的方言和学生们打招呼;甚至尝试着把酥油茶和武穴特色的豆丝搭配在一起,创造出了独特的“汉藏风味早餐”。
文化桥梁:从教坛新秀到文化使者
站在三尺讲台上,卓嘎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她发现,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不是障碍,而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
当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捧着绘有吉祥八宝图案的木碗,品尝着醇香的酥油茶时,教室里充满了惊叹声。这种沉浸式的教学方式,很快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在古诗文教学中,她会对比藏文诗歌的韵律特点;在写作课上,她鼓励学生用文字描绘自己想象中的西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她组织学生制作“汉藏文化手抄报”,把两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服饰特点进行对比展示,让师生感受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优秀传统文化。
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一堂特别的音乐课。卓嘎老师先是教孩子们唱藏族童谣《邦锦梅朵》,那悠扬的旋律仿佛把教室带入到辽阔的草原;接着又请音乐老师教唱黄梅戏经典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当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同一课堂相遇时,孩子们惊奇地发现:虽然语言不同、曲调各异,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育艺术的呈现,却是相通的。除了课堂教学,卓嘎还致力于在校园里营造民族团结的氛围。有学生在信中写道:“以前觉得西藏很遥远,现在卓嘎老师让我明白,不同民族的孩子共同生在祖国蓝天下,都是无比幸福的。”
情系两地:从专业成长到使命担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卓嘎在武穴的生活愈发充实。她不仅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饮食,还学会了做几道地道的湖北菜。周末时光,她常常带着相机走街串巷,用镜头记录着这座江边小城的市井生活。这些照片被她精心整理后寄回家乡,成为连接两地的情谊纽带。
在教学上,卓嘎也在加快成长。她主动参加各类教研活动,虚心向资深教师请教;坚持撰写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还利用寒暑假的回藏机会,收集更多教学素材。她设计的《汉藏文化对比》校本课程,被评为市级优秀课程。
2024年元旦晚会上,卓嘎带领学生表演的藏舞《吉祥颂》,成为全场焦点。当身着藏装的孩子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时,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更令人感动的是,这个节目之后,紧接着是武穴传统的“采莲船”表演,两个节目风格迥异,却同样精彩纷呈,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思想内涵。
教育有爱,大爱无疆。如今,卓嘎的支教生活已过半程。回望这一年多的点点滴滴,她深深体会到教育的力量:不仅能传递知识,更能传承文化,连接心灵。在武穴的每一天,她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在课堂上,她是学生的师者;在校园里,她是文化的使者;在生活中,她是友谊的舞者。
“教育就像格桑花。无论在雪域高原,还是在江南水乡,都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这是卓嘎老师常说的一句话。2026年,当支教期满时,她将带着武穴师生的深情厚谊,回到西藏;当使命完成时,她定会继续承载民族团结的文化基因,播撒阳光。但这段跨越3800公里的教育情缘,必将如长江之水绵延不绝,必将如高原格桑生生不息,在两地的教育乐园里,绽放出民族团结的绚丽之花。
编辑:陈波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