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波澜 通讯员 帅又龙 刘辉进
“同学们,这就是我的家乡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那里有一望无际的草原,还有壮实的牦牛……”“哇!西藏真美啊!”
6月3日,在武穴市第四实验小学六(1)班教室,一位教师正在讲授《草原》一课。课堂中,她精心展示着家乡的照片,还端出亲手熬制的酥油茶。这位授课教师是该校藏族教师尼玛卓嘎。
“卓嘎老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单向灌输,多感官的体验让课本中的文字跃然眼前,让同学们沉浸式领略了草原文化的魅力。”在该校党总支书记喻喜志看来,这不仅仅是一堂简单的语文课,更是一次跨越地域与文化的心灵之旅。卓嘎老师以实际行动,架起一座跨越3800公里的教育桥梁,让教育的种子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
文化交融:甘做点亮学生心灵的点灯人
今年26岁的尼玛卓嘎,出生于西藏山南的一个普通藏族家庭。2023年初春,经过层层选拔,她获得参加湖北省委党校干部学院培训项目的机会。3月7日,带着家人的嘱托,她踏上开往湖北的列车。
初到武穴,迎接她的是一连串的挑战。长江中下游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潮湿,让习惯了高原气候的她颇感不适;当地方言,常常让她一头雾水;饮食习惯的差异,更是不小的考验。最让她忐忑的,还是即将面对的课堂教学。“我能教好这些孩子吗?”这个念头,时常萦绕在她心头。
往返接送、安排住宿、熟悉环境……武穴市第四实验小学的同事们用热情化解了她的不安,用关照引领着她的成长,办公室的老师更是手把手指导她备课。点滴关怀,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
为了尽快融入新环境,她开启了“沉浸式适应计划”:将常用教学用语整理成汉藏对照表,贴在备课本的扉页;每天提前到校,站在校门口用生涩的方言和学生们打招呼;更是发挥创意,将酥油茶和武穴特色的豆丝搭配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汉藏风味早餐”。这些努力,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站在三尺讲台上,她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教育密码:将自身的文化背景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课堂上,绘着吉祥八宝的木碗、飘着奶香的酥油茶,瞬间将孩子们带到雪域高原;古诗文教学中,她巧妙对比藏文诗歌与汉文诗词的韵律之美;写作课上,她鼓励学生用文字描绘心中的西藏;综合实践活动中,她组织学生制作“汉藏文化手抄报”,展示两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饮食服饰。
在这样的课堂上,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浸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田。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以前觉得西藏很遥远,现在卓嘎老师让我明白,不同民族的孩子,都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成长。”
从雪域高原走向长江之滨,这位来自高原的藏族姑娘,为两地架起一座文化交融的桥梁,甘做点亮学生心灵的点灯人。
情系两地:乐当汉藏文化交流的传播者
时光缓缓流淌,她早已褪去初来乍到的青涩。不仅适应了武穴的气候和饮食,还学会了做几道地道的湖北菜,生活愈发充实。每逢周末,她常常背着相机走街串巷,用镜头记录武穴的市井生活。这些照片被她精心整理后寄回家乡,让亲友透过光影触摸到长江流域的烟火温度。
参加各类教研、向资深教师请教、撰写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教学中,她以不懈的耕耘绽放光彩。她设计的《汉藏文化对比》校本课程,被评为武穴市优秀课程。
除了课堂教学,她还致力于在校园中播撒民族一家亲的种子。一次音乐课上,卓嘎老师身着鲜艳的藏袍,带领孩子们唱起悠扬的藏族童谣《邦锦梅朵》,歌声仿佛将同学们带到了广袤无垠的雪域高原。随后,音乐教师陈格玲吟唱黄梅戏经典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当藏歌的豪迈与黄梅戏的温婉相遇,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惊喜:不同的旋律里,跃动着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跨越地域与民族的界限,在每个人心中激起共鸣。
2024年元旦晚会的舞台上,她精心编排的藏舞《吉祥颂》成为全场焦点。当身着藏装的孩子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时,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当武穴传统的“采莲船”表演闪亮登场,彩船摇曳、歌声嘹亮,展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两个节目风格迥异却相得益彰,完美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刻内涵。
“卓嘎老师就是行走的文化桥梁。”正如该校校长吴存明所言,课堂上,她用知识点亮学生的未来;校园里,她以文化搭建民族交融的纽带;生活中,她是传递友谊的舞者,让师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教育就像格桑花。无论在雪域高原,还是在长江之滨,都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这是卓嘎始终秉持的教育信念。
如今,尼玛卓嘎的支教生活已过半。而这段跨越山海的教育情缘,也早已化作她生命中最珍贵的印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