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维护好粮食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在今年春耕春播工作中,全市各地各部门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即日起,黄冈日报推出春耕生产观察报道,分别从藏粮于地、藏粮于种、藏粮于技3个维度,报道我市增加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实践和经验。
4月28日,春日的团风县罗霍洲村,5000亩高标准农田里绿浪翻涌,一派生机盎然。走在田间,新修的硬化路笔直延伸,生态灌渠纵横交错,无人机盘旋飞防,数字化监测站实时采集数据……这片曾经“靠天吃饭”的土地,如今在省级高标准农田项目的赋能下,正以科技化、生态化的崭新面貌,书写“藏粮于地”的春耕答卷。
2024年,罗霍洲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被列入省级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1250万元,建设规模5000亩,于去年7月动工,当年12月竣工。
“我们从规划阶段就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团风县农业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心主任张明介绍,团风县委、县政府成立专班,统筹发改、农业农村、水利等多部门协同推进。农田建设部门走遍田间地头,与农户、种植大户座谈20余次,最终敲定“集中连片治理、设施提档升级、生态效益并重”的建设方案。
项目区耕地虽连片平坦,但曾长期面临灌溉粗放、路网不畅、地力退化等问题。
针对痛点,项目新建生态排水渠3037米、现浇灌渠2140米,铺设PE管道1349米,配套机耕桥3座、节制闸1座,实现“渠相通、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项目管护小组组长胡恒品感慨:“以前土沟土路,农机进出难,现在硬化路直通地头,运输效率翻了几倍!”
藏粮于地,关键在养好地。在罗霍洲项目区,生态理念贯穿建设全程。针对易涝难题,工程采用土工布和连锁植草砖护砌生态排水渠,既稳固边坡,又为微生物、水生植物留出生境空间。沿渠栽植的715棵乔木与3900平方米草皮护坡,构成绿色屏障,水土流失减少70%。
同时,针对土壤改良,第三方技术团队对5000亩耕地“把脉问诊”。“经过前期初步调查,我们发现存在有机质缺失、板结严重等问题。通过翻耕500亩、施有机肥198吨、调理剂12吨,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0%,容重下降5%。改良后,保水保肥能力明显增强,小麦根系扎得更深了。”技术工程师潘超说。
走进“四情”监测站,大屏幕实时显示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预警等信息。
“这是项目区打造的‘智慧大脑’,通过物联网技术,水肥管理、病虫防控实现精准调控。”胡恒品笑着说:“我们这些农民过去种地全凭经验,现在不一样了,我们靠数据。通过新技术,种植成本降低,利润就增加了。我们的小麦现在亩均可实现增产100斤,按照市场价估算,每亩增收超240元。”
项目竣工不是终点,长效管护才是关键。团风县创新“三级一体”管护机制:县统筹监督、乡镇考核、村级落实,12家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成为管护主体。“谁种地、谁管护,责任到人才能效益长久。”
眼下,罗霍洲的田野里,无人播种机穿梭作业,新修的灌渠汩汩流淌,监测站电子屏闪烁跳动……曾经的“望天田”“斗笠田”变身为高产田。这片高标准农田,正成为“藏粮于地”战略的生动注脚。
“下一步,我们还将同步探索市场化运营,例如农户可扫码用水、按需付费,这样既避免浪费,又降低管护成本。”张明表示:“同时,我们将总结罗霍洲经验,继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智慧农业、生态农业深度融合,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让每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链接
我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33万亩
记者李好 通讯员董旗礼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县为单元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以提升农田综合产能为核心,重点开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排设施、田间道路、配套电网林网等建设,为粮食产能提升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33万亩。
抢抓项目建设进度。2024年,我市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8.5万亩、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7.2亿元。截至目前,国债渠道项目工程已完工,其他渠道项目已经全部开工建设,工程进度处于全省前列。
严抓项目竣工验收。遴选聘请第三方公司,对全市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项目及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部分新建项目开展竣工验收,累计完成竣工验收项目54个。
细抓项目初步设计评审。在县农业农村局完成县级初审的基础上,市农业农村局组织有关专家,到项目县实地勘察,对项目初步设计报告、概算书等设计文件进行评审,重点对项目选址的合规性、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审查。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33万亩,其中新建201.62万亩、改造提升31.38万亩。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黄俊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