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灯,三十年,一生守护——蕲春乡村医生余华新35年坚守“健康120”

在蕲春县管窑镇元丰山村蜿蜒的村道尽头,56岁乡村医生余华新的卫生室总是最先亮起灯光。这盏凌晨5点准时亮起的灯,陪伴着他从青涩少年到两鬓微霜,在36载光阴里,成为2000余村民心中永不熄灭的“健康灯塔”。

离城返乡:把堂屋变成生命驿站

1989年那个暴雨如注的夏夜,余华新永远记得:一位村民捂着腹部在拖拉机上疼得打滚,通往县城的土路颠簸两小时,最终因抢救不及离世。这个场景像根刺扎在他心里,让这个中医世家的少年做出惊人决定——把自家堂屋改造成卫生室。

出身中医世家的余华新,从小在药香中长大。父亲案头的《黄帝内经》《汤头歌诀》是他的启蒙读物,跟着父亲上山采药、辨识百草的童年经历,让他对中医药有着天然的亲近。从县卫校毕业后,本可留在县城医院的他,却背着药箱回到家乡:“这里的人更需要我。”

最初的卫生室简陋到极致:一张旧木桌、几把竹椅、两排木质药柜,灯泡昏黄如豆。但每天清晨5点,余华新总会准时点亮那盏灯,开始一天的忙碌。没有诊室,就用屏风隔出问诊区;没有病床,就把自家床铺腾给急诊病人。他背着父亲留下的牛皮药箱,踩着草鞋走遍村里每一条田埂,在自己手臂上练习针灸,为辨认草药毒性亲口品尝野生天南星。

村民陶女士还记得2007年那个清晨,她因严重肩周炎疼得无法握筷。余华新用火罐配合穴位按摩,不到半小时便让她手臂渐渐舒展。“当时他的手劲稳得像钟表齿轮,每个穴位都掐得准准的。”那面写着“妙手去沉疴,苦心求医术”的锦旗,至今仍挂在卫生室显眼处,成为他早期行医的见证。

中西合璧:泥土里长出的诊疗智慧

走进如今的元丰山村卫生室,中药香与艾熏味交织。院子里,夜交藤、艾草、芍药等药材在竹匾里晾晒,阳光穿过藤蔓,在墙上投下斑驳光影。诊疗室内,中药柜与理疗床并列,血压仪与针灸盒共处一桌,勾勒出余华新独特的诊疗风格——中西医结合的“乡土疗法”。

“农村老人大多舍不得花钱,得用最省钱的法子治病。”余华新深知村民疾苦,常常天不亮就背着竹篓进山采药。他能准确辨认200多种野生药材,熟知每种草药的最佳采收时节:清明前的艾草祛湿效果最好,端午后的夏枯草最宜清火。为给痛风患者王大爷治疗,他连续半个月上山采摘透骨草、伸筋草,熬制膏药配合针灸,硬是让被大医院判为“只能静养”的老人重新拄拐行走。

在西医方面,余华新同样不含糊。卫校所学的解剖学、生理学知识,被他灵活运用到日常诊疗中。遇到高血压患者,他会在规范开具降压药的同时,辅以耳穴压豆和颈椎推拿;碰到腰腿疼痛的村民,先通过X光片排除器质性病变,再用针灸松解粘连肌肉,最后指导康复锻炼。他的诊疗桌上,《临床内科学》与《推拿广意》并排摆放,书页间夹着泛黄的便签,记录着某次成功抢救心梗患者的心得,或是某种草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

最让村民称道的,是他为65岁以上老人建立的“移动健康档案”。泛黄的笔记本里,详细记录着每位老人的血压波动、用药习惯、过敏史,甚至子女联系方式。82岁的丁奶奶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余华新每周都会上门为她测血糖,顺便帮着收拾屋子、代买药品。“余医生比亲儿子还贴心。”丁奶奶的儿媳红着眼眶说。

德润乡邻:永不打烊的“健康120”

在元丰山村,余华新的手机号被村民存为“健康120”。无论凌晨3点的腹痛急症,还是暴雨夜的产妇急救,只要电话响起,他总会第一时间背起药箱出发。这些年,他的交通工具从“二八大杠”升级为摩托车,鞋履从草鞋换成皮鞋,但不变的是随时待命的手机和药箱里永远备足的急救药品。

“做医生先养德。”这是父亲临终前的叮嘱,也是余华新的行医准则。他坚持“能吃药不打针,能单方不复方”,常用蒲公英泡水治咽炎、艾叶泡脚驱寒湿,让村民花最少的钱解决病痛。对经济困难的患者,他常自掏腰包垫付药费;遇到孤寡老人,还会顺路帮忙捎带生活物资。3组村民李大爷至今保存着2015年的诊疗记录:那次他因胃溃疡住院,余华新把自己的值班床让出来,还炖了小米粥送到床头。

随着医改政策落地,卫生室条件越来越好:政府补贴更新了诊疗设备,新建了规范化药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也逐年提高。但余华新最珍视的,仍是那本翻烂的《余氏医案》——36年来,他用钢笔记录下1.2万余例诊疗案例,从感冒发热到中风急救,每一页都标注着患者康复情况。在最新的一页上,他用红笔写着:“王大妈今日血压130/80,停服西药改服天麻钩藤饮,嘱每周监测三次。”

暮色四合时,卫生室的灯总会亮到最后。余华新坐在诊疗桌前,借着灯光整理当天的随访记录。窗外,蛙声此起彼伏,远处传来归巢的鸟鸣。这个从堂屋走出来的乡村医生,用半生光阴诠释着“医者仁心”的朴素真理——不是站在聚光灯下的高光时刻,而是无数个清晨亮灯的坚守,是药箱里装着的乡土温情,是村民眼里比朝阳更温暖的光。

“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当个村医。”余华新摩挲着药箱上的铜扣,目光望向村口的方向。那里,一盏灯正在暮色中亮起,如同三十六年前的每个清晨,照亮着通往健康的路。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黄俊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