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风文旅新名片!“崎山八景”惊艳亮相,第一眼就心动了!

“崎山八景”正式官宣

每一帧都是山水画卷

每一景都值得慢品细赏

不必远行,诗意就在家门口

黄冈人速集合!

家乡又添打卡新地标

“崎山八景”正式官宣!

这里有晨雾缭绕的“崎山日出”

华中地区最大的“古黄山松群”

还有藏匿山间的千年传说

……

这一次

我们不仅带你逛庙会、吃美食

更送你一份

“崎山八景”深度攻略

带你抢先探秘

团风文旅新IP

01  崎山日出

大崎山矗立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素有鄂东泰山之誉。主峰龙王顶海拔1040.8米,植被完好,林海苍莽,野生药材丰富。

大崎山东面群山低矮,视线开阔。清晨日出东方,薄雾缥缈,霞光万道,远方的巴河似一条玉带直入长江,十分壮观。

大崎山的来历

北海龙受到玉帝惩罚,永远伏在黄冈大地上。北海因无龙镇守,变得波涛汹涌,成为水患,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于是秦始皇征调天下民工挑土填海。由于工程浩大,民工劳累不堪,整日里悲号哭泣之声不绝于耳。观音菩萨为了解救百姓苦难,在每个民工扁担头上搭一根丝线,民工们挑起担子来一点也不吃力,原来的悲号哭泣之声变成了欢声笑语。秦始皇派人一打听,发现了秘密,就下令把丝线收集起来,编成一根神鞭,用来“赶山塞海”。

秦始皇望见南边长江北岸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就挥鞭把它赶去塞了北海,它就是今天的大崎山;而大崎山原来所在的地方变成了湖,就是今天的鹞子湖。据说,“大崎山有九十九个凹,鹞子湖有九十九个汊”。

大崎山能预报天气

贾庙农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总结出一条看山识天气的谚语,叫做“大崎山戴了帽儿,泉华山坐了轿儿,有雨在今朝儿”。

在那没有气象服务的年月里,农民们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山——先看大崎山,如果山顶上盖着一朵乌云,而且天上也只有那一朵云,那就是“戴了帽儿”,说明今天有雨;再看泉华山,如果山腰云雾缠绕,而山顶和山脚没有云雾,那就是“坐了轿儿”,也说明今天有雨。“戴了帽儿”和“坐了轿儿”两种情况只要有其一,就可判断当天很可能要下雨;要是两者都出现了,那有雨是肯定无疑的。农民根据天气的阴晴雨雪霜来安排农事,割谷、割麦、打场、晒烟叶。

02  龙王井

大崎山主峰龙王顶海拔千余米。顶峰为黄山松覆盖,四季苍翠,掩天遮日。峰顶有古龙王寺,坐北朝南,始建时间不详。龙王寺前有一水井,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井底有泉源源不断,不溢不涸,清澈如镜。

龙王井的来历

传说大崎山尖被大风吹落但店后,秦始皇很生气,把神鞭的鞭杆往地下一戳,结果捅出一个大窟窿,冒出甘甜可口的泉水,形成一口井。海拔近千米的一座孤峰上,这口井在雨季井水不会溢出井口,无论多么干旱井水也不会枯竭。

龙王井的传说

相传此井通东海,观井水深浅便可知东海潮涨潮落。还传说铁拐李来大崎山时为测龙王井之深,以绳系石而下,九九八十一根长绳首尾相接而不达其底。

传说山顶北岩下有一条眼镜蛇经常到这口井里喝水,终于得道修炼成龙,它的蛇身化成一组巨石,至今还留在北边是山岗上。

03  黑岩峡谷

大崎山与接天山接壤的地方叫暹山,暹山下面有一大片黑黑麻骨石板结构的地块,叫“黑岩”。地域东接安基林场,北依暹山,西至胡家山,南邻甘家塆。

峡谷深藏大崎山腹地,两岸黑褐色峭壁险峻,河水湍急如雷。沿崖栈道蜿蜒,可探秘崖壁古石刻,相传曾有隐士于此修行。

04  真武观

民间传闻接天山曾与武当山、木兰山齐名,都是道教祖师真武大帝修行的仙山。位于接天山顶的真武观,历史上曾与武当山的道教齐名,是鄂东地区较有很大影响的道教场所。

道观分前后两幢,另建有生活用房,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观门前大钟和香炉造型独特,气势宏大。

道观前有一级级石条砌作的阶梯延伸至山脚下,据说是朝山者修建。在石阶中段,建有护法山神庙,保佑过往香客平安顺畅。

唐代接天山上就建有“真武观”,明朝时庙宇规模扩大,香火更旺,每年二月十九日朝拜的香客摩肩接踵。

05  古黄山松群

“接天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脱帽,马过要御鞍。”一首古谣形象地表述了接天山山高莫测,奇险无比的意境。这里古木参天,怪石嶙峋、石阶信步,天然景点随处可见。

素有鄂东“峨眉”之称的接天山。山高林密,苍翠欲滴。接天叠翠在明代就被誉为八景之一。这里有一片黄山松树龄普遍过百年,树干需两人合抱才能抱住,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古黄山松群落。

06  玉玺石

接天山仙人台下有一块形如古代帝王玉印的巨石,相传是秦朝玉玺,盘古开天辟地时穿越时空拿来镇压山崩。

传说远古时期大崎山一片汪洋,是东海的一部分。盘古在开天劈地时为压制海水泛滥,穿越时空将秦朝的玉玺丢到这里镇住海水,玉玺化作这块石头。相传秦朝二世而亡就因为玉玺是国之基石,玉玺丢失,秦朝灭亡。

07  八仙洞

位于太子洞侧,传说八仙渡东海途经大崎山,见此洞内壁岩石龟裂,形同八卦,就在洞内修炼七七四十九天,功力大增,过海时才各显神通。

08  鹞子翻身

接天山北面有一裂缝被巨石阻断,下面形成一个狭小的三角形通道,人通过时必须侧身翻转故名鹞子翻身。

鹞子翻身的故事

团风县贾庙乡胡家山村通住大崎山峰顶须经接天山,想上接天山必经一段险道。张体学的抗日独立五大队战略撤离后,漆先庭等同志仍留在大崎山上坚持斗争,就隐蔽在这一带。

一天傍晚,漆大爷与小林子从胡家山回住地大崎山时,突然被一个连的国民党土匪盯了梢,领头带路的是一个“地头蛇”。匪连长命令士兵不要打枪,要抓活的。他自己带领两个排紧紧绕住漆大爷和小林子,另派一个排从左边绕过去包抄,自以为十拿九稳。

漆大爷随手解下缠在手臂上的毛巾,朝接天山方向一挥,接着两人到溪边洗脸休息。匪连长远远望见,紧紧追赶。漆大爷就往倒坎悬崖跑去。敌人赶到倒坎悬崖下,抬头望望高插云间的这片形似鹞子冲天的悬崖,暗暗惊叹。突然,一阵飓风,吹落了帽子。刚想去捡,不防拳头大的石块从上面落下来,不偏不倚地砸破了几个匪兵的脑壳。

匪兵们见上面没有人影,认为落下来的是风化石。这个匪连长最讲迷信,就扑通一声跌倒在地,暗暗祈祷山神爷保佑,旁边匪兵也纷纷跪地求饶。谁知又一阵飓风,石块像冰雹般打下来,打得匪兵抱头鼠窜。

匪连长急了,忙命令上山,非抓活的不可。这时,漆大爷和小林子故意在半山腰的柴丛里亮了一下身子,又往山上跑,匪连长牙齿咬得格格响,逼着匪兵紧追。

漆大爷跑到半山腰,敌人追到半山腰,眼看漆大爷快被抓住,突然,树林中闪出一个黑影,举起柴刀用力一砍,顿时轰隆一声巨响,随着一排排树木架的倾倒,无数块百来斤重的大石头滚滚而下。匪兵们死的死,伤的伤。

侥幸活命的几个残匪兵,连滚带爬回到匪兵驻地,向伪营长报告说:山神爷显灵,鹞子翻身,石头长眼睛,弟兄送了命。

其实,山上早有民兵埋伏,他们平日搬了石头,作为手榴弹使用。砍倒树木,用葛藤绑成三脚架,上面放了大石头,葛藤一斩断,石头就滚下来了。当漆大爷一挥毛巾后,民兵马上行动。从此,当地群众把这形似鹞子的倒坎悬崖取名为鹞子翻身。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