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父言 寄相思

作者 胡宏辉

父亲离开我已整整7年,他离世时年仅70岁。又逢清明,我不禁想起父亲临终前还念叨着我的名字,泪水夺眶而出,满心悲戚。那年,父亲弥留之际,我却在异地忙着工作,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这成了我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如今,我也到了知天命之年。生活和工作虽还算顺遂,却也经历了不少波折。忙碌之余,我越发怀念家庭的温暖。父亲走后,母亲住在姐姐家,被多种疾病缠身,身体每况愈下,让我忧心难眠。孩子也面临毕业择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时节,对父亲的思念愈发浓烈。

父亲是个平凡人,一生靠超强度劳动撑起家庭。他不善言辞,却用言传身教教会我和姐姐许多宝贵的品质。我18岁离家读书,这30多年来,父亲诚信朴素的言行,如春雨般滋养着我,让我的人生之路走得坚定、踏实。我铭记父亲的教诲,也希望能激励儿子传承爷爷的朴实,在未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老实做人,诚实做事,莫让别人看不起咱!”小时候,因为头大,我被人叫 “大头”,性格内向又倔强,没少挨训,养成了低头走路、见人就弯腰害羞的习惯。父亲常对我说:“走路要把腰板挺直,就像做人一样!”那时我不懂,以为只是纠正走路姿势,工作后才明白,父亲是在教我为人处世的道理。

父亲从不问我工作的事,却时刻关注我的为人。每次听到别人夸我老实、做事认真,他脸上总是洋溢着欣慰的笑容。我知道,这是他内心的满足。

“莫怕吃苦,多讲奉献,平平淡淡就是幸福!”父亲一生操劳,早年带着我们从农村进城,在企业工作,为了温饱吃尽苦头,却从未抱怨过。企业改制后,他生活拮据,体弱多病也不找单位照顾,还不许我寻求帮助,就连慢性病补助都不愿申请,他说:“把补助留给更需要的人吧。”

我和妻子工作虽没大的成就,但也算平稳。有时忙累了心生埋怨,父亲就会安慰我们:“跟农民兄弟比,你们拿着俸禄,吃点苦算什么。”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对工作尽职尽责,得到了认可。我在基层乡镇工作16年后,通过“公选”担任县直部门副职,一干就是十多年。就在我有些飘飘然的时候,父亲给我浇了一盆“冷水”。

一个冬日早晨,天很冷,室外结冰。我要赶回去处理紧急事情,父亲像往常一样给我倒了一盆水,水冰冷刺骨。我很诧异,父亲看出我的疑惑,说:“孩子,经常用冷水洗洗脸,打个冷颤,能保持清醒!”我明白,父亲是在提醒我要做个纯净、有责任感、不自负的人。他还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能有傲气,要多接地气,为人谦虚,处事公道。”父亲从不问我职务升迁,只关心工作有无失误,他是在教我踏实做事,尽职为民。

多年前,老家马家塘巷搬来一位大嫂,她性子直,爱打听。有一天,她跑到我家问:“听说你儿子在外当干部,可我看你家房子这么旧也不翻新,也没见什么人来拜访,他到底是做什么的?”父亲平静地回答:“孩子在外平平安安,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父母一直这样回应邻居的疑问,他们在安宁的环境里享受生活。

父母身体硬朗时,会来县城小住,四处逛逛。一次,我们走到一处私人住宅小区,父母不经意地说:“年纪大了,上楼吃力,要是能住这样单门独院的房子就好了。”我回应:“党员干部不能建私房。”

我以为这事就过去了,没想到几天后,父亲把我和妻子叫到客厅,严肃地说:“县里在严控私房建设,你们一定要遵守规定,绝不能徇私建房。之前的话别往心里去,遵规守纪最重要。”从那以后,父亲再没提过建房,来县城的次数也少了。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临终前一两年还念叨着能住上我单独的房子就好了,但又叮嘱母亲别告诉我。这份深沉的父爱,让我悲痛不已。

父亲已经离去,在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愧疚和自责如潮水般将我淹没。我感恩父亲的言传身教,却又为自己没能多陪伴他而悔恨。我常年在外工作,父亲身体越来越差,我却因公务繁忙,常常几个月都不能回去看望他。我亏欠父亲太多,这份酸楚和隐痛,难以言说。

来源:黄冈日报

编辑:汪泽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