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事终一生守护村民健康
——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乡村医生赵基贵
记者 马艳明 通讯员 戴江红 张仁波 林元英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文,表彰一批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麻城市顺河镇上楼村乡村医生赵基贵榜上有名。
梅花香自苦寒来。最高荣誉的获得是对赵基贵“医心一意”工作的高度认可。出生于1970年的赵基贵,1992年回到老家当上了一名乡村医生。33年来,赵基贵一直坚持“为村民解除病痛,服务全村村民”的理念,扎根农村,一心守护着辖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用医者仁心生动践行着入职初心,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和尊重。
“我不能辜负了群众的信任和组织的期望”
1992年,在拜师学医、卫校学习、医院进修六年,掌握了大量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后,22岁的赵基贵回到麻城市顺河镇上楼村诊所执业。这里医疗及生活条件差不说,还有患者因为家贫小病舍不得治,拖成大病乡镇又治不了,患者家属还质疑医生能力。好不容易跳出农门,又要回到农村工作?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赵基贵选择了坚持,他说绝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和组织的期望。
上楼村,谁家的人有什么病,谁家的媳妇何时到预产期,谁家的孩子何时该接种何种疫苗,他的心里都有一本账。哪家有人病了,一个电话过来,他立即上门,或者载着患者回卫生室救治,有时碰到疑难杂症,他会想方设法帮助病人转到镇医院。
2024年腊月的一个深夜,村民陈某友因剧烈腹痛,刚到卫生室就出现了休克症状。时间就是生命!他当机立断转诊,他一边联系镇卫生院作好急救准备,一边联系车辆亲自护送,经过2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病人转危为安。后经上级医生诊断,病人因黄体破裂,出血量达800ml,如不及时手术,极有可能有生命危险。
上楼村来家垸两位五保老人,孙某荣患老慢支、肺心病,老伴来德某患高血压、脑梗,长年无人照顾,连基本生活也不能自理,赵基贵就定期免费送医送药上门,长达5年之久,从无怨言。
村民黄某娥的丈夫患胃癌不幸去世,她自己因病留下后遗症,独自抚养两个未成年子女,几乎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赵基贵知道后,多次带上营养品登门劝说、开导,鼓励她重新树起生活的信心,并为她垫付了几千元医药费。
此后多年,赵基贵先后被安排到顺河镇火生岗村、林店茶场、护林岗村卫生室。每到一处,他还坚持对军烈属重点关照,每逢他们有了病痛,都主动上门,送医送药。
赵基贵说:“村医这个工作,就是真心换真心。既然当初选择了这个职业,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村卫生室成为乡亲们生病了第一时间会想到的地方,让乡村医生成为他们从心底信任的暖心人。”
“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
医者仁心,爱无止境。“仁爱”二字,是赵基贵从医的初衷和信念,德艺双馨是赵基贵的一贯品德。他常说: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
作为村医,配合做好预防保健工作,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是一项重要日常工作。有一段时间,由于村民预防意识淡薄,计划免疫工作开展难度较大。赵基贵知难而进,逐门逐户核实做好登记和宣传教育,告诉他们“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对于困难户他还慷慨相助,工作逐渐得到了理解、信任和支持。他还不断开拓创新,率先在村卫生室建立了新生儿预防接种登记、儿童出生登记、流动儿童管理登记,使计划免疫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如今,该村各种疫苗接种率都达到了100%。
近几年,他每年都能筛查上报疑似结核病人2至3例,并进行全程督导,真正做到了“送药到手,看服到口,服后再走”的要求。他尽自己所能,为公共卫生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自己消瘦了,累病了,人黑了,但他无怨无悔。
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坚持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赵基贵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参加培训学习达30多次,并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各类医学书籍,记了大量笔记。他坚持向镇卫生院资深医师、大医院专家虚心请教,1986年至2008年,赵基贵先后师从名老中医桂德珍,到麻城卫校、黄冈卫校学习,到麻城中医医院进修,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中医结业证书。
通过自学和理论联系实际,他的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得很快,中医知识解决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得心应手,他的业务水平和诊疗能力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满意,成了当地群众信得过的好医生。
择一事,终一生。用坚守诠释医者仁心,用担当守护百姓健康。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务工作的无比热爱,赵基贵坚守在农村、扎根在农村,把村民视作亲人,竭尽全力地帮助有需要的人,在这个平凡却重要的岗位上,他用真情守护着上楼村每一位村民的健康,用双脚丈量着村里的每一寸土地,把青春、精力全都奉献给了挚爱的事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