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扬帆绘新篇——黄梅县供销社深化综合改革发展纪实
本报通讯员 黎明
从日用消费品流通到农产品上行,从农资供应到物资回收,从土地托管到农业社会化服务,从建强县联社到基层社恢复重建……供销社在推进我市乡村全部面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近年来,黄梅县供销社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奋力改造自我、服务农民方面实现脱胎换骨、涅槃重生。黄梅县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王少良说,深化供销社改革不能小修小补,必须大刀阔斧;不是伤筋动骨,而是脱胎换骨。
改造基层组织,推行县基一体,打破区域和系统界限
县基一体是指县联社与基层社在组织、经营、服务等方面实现有机融合和一体化发展。
早在2023年10月综合改革省级试点之前,黄梅县社就已开始统筹布局,从经营机制入手,持续提升基层社的承载能力和为农服务能力。2023年12月底,完成16家基层社的恢复重建,在股权结构上更加突显联农特性;2024年11月份,联合10家基层社注册成立“黄梅县基一体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对基层社人员、财务、资产、经营等实行统一管理,在功能配置上更加突显带农特性。同时设立白酒、化肥、虾料、种子等4个销售部,下达任务、强化考核、压茬推进。
以往供销社讲联合,通常只是在供销社内部,或者是一个部门、一个行业范围内的区域性联合,这实际上不是真正的联合。现如今,随着县基一体公司的建立,供销社打破了行政区域、经营业务的界限,县联社、基层社、农民合作社,大家拧成了一股绳,改变了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了抱团取暖。县基公司已实现销售2000多万元、利润20多万元,发展势头强劲。
实施角色转换,对接农民需求,开展土地托管服务
2023年以来,中央财政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黄梅县社两年分别承担8.36万亩、11.96万亩的试点任务。
苦竹乡位于黄梅县北部,是集山区、库区于一体的乡镇。全乡户籍人口3.53人,宜耕种土地面积约1.8万亩,人均可耕种面积不足半亩,再加上处于丘陵地带耕作条件不利,且存在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出现土地撂荒问题。2024年,乡供销社以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为切口,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由乡政府主导,将小溪、柳塘、余塘岭、油铺等4个村流转的1200亩土地,全托管给乡供销社,供销社统一供种、统一插秧、统一施肥、统一飞防、统一收割,村干部只负责监督,产出的粮食由村集体包装销售。
“农户以现有的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村里的设施和增溢的土地入股,供销社从耕、种、管、收、售进行全程托管,农户不用交费,所有费用由供销社先垫付,在收入中扣除相关农资、机械作业等费用,然后再进行结算,有盈余再分成。这种模式相比以前各家农户散种,无论是种植效率还是收益都更高,实现了‘土地托管+二次分红’,村集体每年有3、5万元收入”,苦竹乡小溪村党支部书记柳雄文说。
目前,苦竹托管模式已在全县“遍地开花”,各地供销社也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成为当地助农增收、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王少良算了一笔账,“今年推广的株两优5298、飓两优8612等新品种,产量多、米质好、售价高,只要田间管理得当,亩产有望超600公斤,收入能增加300元”。
服务下沉一线,壮大为农实力,延伸为农服务链条
深化供销社改革,不能缩手缩脚,要适应农民需求,主动涉猎农民需要的新领域,寻找供销社发展的新支点。
上午十点,黄梅县蔡山镇李英村供销物流综合服务社,一辆集采集配专供货车运载不少货物准时到达。面对琳琅满目的饮料、啤酒、小吃、零食等日用品,现场消费者纷纷点赞。
“我们村综合服务社,我出了钱,也出了力,这个钱我出得心甘情愿,我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在店里购物的村民李银松说。
该服务社集党群阵地功能提升、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供销服务中心、寄递物流网点和幸福食堂于一体,村民既是消费者,又是供销社社员,既聚集了人气又燃旺了“烟火气”,2024年营业额超过20万元。
据悉,为了做实城乡供应链,把产业链做大,黄梅县社积极实践,以资本为纽带,采取引进来参与、走出去合作“两种路径”,引导全县经营服务网络进一步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服务群众。
创新供给模式建农资链。持续打造“县基一体公司+楚兴农资公司+黄梅合丰公司”农资保供联合体,积极探索“农资集采直供+技术服务推广”模式,通过科技下乡、试验示范、现场会、农民培训等多种形式,为农田“把脉问诊”,将服务“零”距离落到实处。今年以来,完成化肥销售5650吨,售价相较市场每吨要便宜210元。
全能服务领跑建粮油链。推广“土地托管+供销订单+10服务+良种推广”全托管服务模式,与省企康宏公司合作,积极推进“种粮一体化”,发展订单作业和耕种收管“一条龙”服务。目前落实托管面积17.92万亩,“江汉大米”订单生产面积5万余亩,农民可增收300元/亩。
紧盯城乡两头建农产品链。引入省社电商公司,线上搭建“黄梅特产馆”集采集配平台,将县、乡、村三级供销队伍、产品、服务串连在一起,做到“群众下单、平台集单、主体服务”。目前平台已入驻企业68个、商品280种,累计销售92146元。线下,在中心城区建成100平方米的“消费扶贫馆”,将15个村级直播间、8个镇级地标优品直播间有机串联,通过品牌引领、渠道拓展、直播带货、政府采购等方式,带动农产品销售2600多万元。
推动“两网融合”建再生链。招引上海麦巢实业公司,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集并、县处理”模式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三级体系。投资2亿元建成占地90亩的县级绿色分拣中心。通过股权合作、业务整合的形式,建成13个镇级集并中心、203个村级回收站点,“县有集散中心、镇有集并中心、村有回收站点”三级网络链条全面形成,成为助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和美家园的重要路径。
如今,黄梅县社凭借其自上而下的流通网络和供应链平台覆盖城乡,挑起连接党群、沟通城乡、服务“三农”的重担。未来,将在资金互助、消费提振、四大攻坚等方面深化合作、精准发力,在引领“三农”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展现新作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