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抗美援朝战场上
21岁的湖北麻城籍战士
方金耀壮烈牺牲
留下襁褓中的儿子方汉炳
72年后
一纸DNA比对结果
让这对从未谋面的父子
终于“相见”
这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寻亲故事
更是一曲英雄归家的深情赞歌
烈士证明书
1952年,麻城市白果镇麻溪河村
方金耀告别新婚妻子和
刚出生的儿子方汉炳
毅然报名参军
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
第73师第218团的一名机枪手
临行前他对家人说:
“我已经有了后人,
就算牺牲也是为了国家!”
1953年6月
在朝鲜281.2高地战斗中
方金耀英勇牺牲
生命永远定格在21岁
而此时
远在麻城的方汉炳才3个月大
对父亲的记忆
只能从奶奶的只言片语中拼凑:
“他性子急,爱唱戏,最爱吃火烧耙……”
方汉炳讲述关于父亲的往事
父亲牺牲后
方汉炳成了村里“重点保护对象”
乡亲们不许自家孩子欺负他
政府也常来慰问
即便在困难年代
他的生活仍得到保障
可“父亲”二字
始终是方汉炳心里最深的痛
儿时的他被人说“没有父亲”
他哭着跑回家
奶奶告诉他
你父亲是为祖国牺牲的
我们要坚强
然而
他却看见奶奶独自流泪
麻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上门告知
成年后
他多次想寻找父亲的下落
但烈士遗骸信息寥寥
寻亲如大海捞针
转机出现在2022年
国家启动“烈士遗骸DNA比对”工程
麻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找到方汉炳采集血样
今年3月14日
一纸告知书送到家中:
“经鉴定,您与方金耀烈士DNA比对成功!”
72年的等待
终于在这一刻尘埃落定
乘务员在航班上广播
4月4日
方汉炳第一次坐上飞机
带着老伴和孙女
飞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航班上
乘务员的一段广播
让全机乘客动容:
“本次航班有一位特殊乘客
他是抗美援朝烈士方金耀的儿子
72年后,他终于要见到父亲了……”
机舱内掌声雷动
乘客们纷纷向这位白发老人致敬
方汉炳望着舷窗外的云层
喃喃道:“爸爸,我来了。”
在沈阳烈士陵园
方汉炳颤抖着抚摸
刻有父亲名字的英名墙
摆上家乡火烧耙和水果
重重磕了三个头:
“党和政府把咱家照顾得很好,您放心……”
而在麻城烈士陵园
方金耀的名字
也被镌刻在纪念墙上
方汉炳常来这里
对着墙上的名字说话:
“等有机会,我带孩子们去沈阳看您。”
方金耀是湖北省通过DNA技术
成功寻亲的首位志愿军烈士
截至目前
我国迎回的981位
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中
仅有28位确认身份
“遗骸历经战火和岁月,
DNA提取极其困难。”
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工作人员解释:
“许多烈士牺牲时年轻无子嗣,
亲属多为远亲,比对成功率很低。”
但国家从未放弃
从2014年首批烈士遗骸归国
到如今技术突破
每一条线索
都凝聚着对英烈的敬意
正如方汉炳所说:
“父亲‘回家’了,
这是国家对烈士最好的告慰。”
72年生死两茫茫
终得父子“重逢”
方金耀的名字
从此不再只是
烈士证上的一行铅字
而是子孙后代心中
鲜活的英雄
英雄归家 山河无恙
这盛世,如您所愿!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综合自湖北日报、央视《国家荣光》报道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