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9次霸屏!央媒集体为黄冈打call

清明节期间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

光明日报等央媒

密集关注黄冈

报道红色文化、英烈祭奠

乡村旅游等内容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民日报

4月6日

《人民日报》7版刊发报道

《湖北红安——

文化小剧助力红色旅游更“有戏”》

关注湖北红安作为

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

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在创新活化路径

发展红色旅游的发展情况

近日,在湖北红安影剧院楚韵·周末剧场内,由成龙影视传媒学院编排、红安县楚剧团演出的演艺项目《红旗漫卷铸青春》正式首演。其中,文化小剧《燃烧的心——夏明翰和一把火》一经亮相,便引来观众一片好评。

看完演出,观众耿纪豪十分激动:“相比传统的话剧、歌剧等形式,这样的文化小剧时间不长,没有复杂的转场,但在声光电配合下,演员的演绎和台词直击心灵,展现出革命先烈短暂却光辉的一生。”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走出了200多位共和国高级将领,被誉为“将军县”。近年来,红安不断探索红色文化资源活化新路径,推进重点项目,打造精品线路,开发红色演艺,让红色旅游更“有戏”。

革命题材小戏小剧,便是该县创新活化路径、发展红色旅游的有益尝试。“文化小剧,是立足本土特色,以地方文化元素为题材开展创作的短剧。”红安县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红安大力发展红色研学,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创新教学形式,把革命题材文化小剧作为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

红安县楚剧团副团长吴娜说,每部小剧时长在10—15分钟,按照“有看点、有笑点、有泪点”的原则创新演绎形式,通过行进式、沉浸式的互动体验,邀请观众和游客参与到表演中来,并融入当地方言和“包袱”。去年以来,剧团累计编排了20多部红色文化小剧,受到广大游客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 

(人民日报记者:范昊天)

央视频道

4月5日

央视《新闻联播》头条

报道红安赓续红色基因

清明祭英烈活动

4月4日

CCTV-13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

播出《清明假期出行·公路:

畅游最美自驾精品路,

带动农村旅游经济》

聚焦中国最美自驾路

团风县牛车河环库公路

如何带动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4月4日

央视综合频道推出

清明特别节目

《国家荣光之英雄回家》

讲述包括麻城烈士方金耀等8位

在韩志愿军烈士寻亲的故事

人民日报、新华社

(微信公众号)

牺牲72年后

湖北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终于找到家人73岁的方汉炳是湖北麻城人他的父亲方金耀于1953年6月在朝鲜281.2高地牺牲

新华社客户端


光明日报

4月5日

光明日报刊发

《又到椿芽飘香时》

聚焦湖北蕲春的乡土人文

内容节选:

我的老家在鄂东一个名叫“乌沙畈”的小山村。记忆中,老家的云雾总是带着三分药香。四月的风掠过青砖黛瓦,将山坳里新发的椿芽香揉碎了撒向人间。

老家的春天是从石缝里钻出来的。新修的水泥路刚被夜雨洗得发亮,山上的野樱还未谢尽,榨林塝的竹林里早已冒出星星点点的笋尖。这时候,若往小镇的早集上走一走,定能遇见头戴蓝布巾的阿婆,竹篮里码着扎成小把的香椿芽。叶片上沾着露水,茎秆掐断处凝着琥珀色的汁,空气里浮动的香气,裹挟着泥土与晨雾的湿润,直往人肺腑里钻。

(作者:毕传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