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名墙前,在73岁时,平生第一次叫“爸爸”——麻城老人方汉炳通过DNA比对寻回烈士父亲

“爸爸!您回家了,我来看您了!爸爸!”4月5日,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抚摸着英名墙上父亲方金耀的名字,方汉炳泪流满面。

这是时隔72年,在英名墙前,73岁的方汉炳平生第一次叫“爸爸”。

春风寄哀思,翠柏伴忠魂。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苍松肃立,庄严肃穆。方汉炳偕老伴和小孙女一起,在麻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陪同下,从地处大别山的麻城市,跨越1700多公里,来到了这里。在烈士陵园的烈士英名墙前,方汉炳手指摸着黑色的墙壁,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中寻找。在众多方姓烈士中,倒数第五排、右数第三位是“方金耀”三个字。这正是他苦苦寻找72年、未曾见过面的烈士父亲的名字。泪水顿时模糊了双眼。“爸,我带家乡的土来看您了!”“听奶奶说您爱吃粑,我特意为您做了火烧粑!”……方汉炳泪流满面,颤抖着解开随身带的布包,轻轻地将一捧家乡的热土、几块亲手做的火烧粑、一瓶老米酒,还有党和政府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放在了烈士英名墙前,“希望千里之外的父亲有故土的陪伴。”方汉炳住在麻城市龙池桥街道办事处园林社区。他对父亲的记忆只有家里那张泛黄的“革命烈士纪念书”和奶奶的只言片语。 “奶奶说爸爸性子急,爱唱戏,最爱吃火烧粑……”方汉炳说,父亲去当兵时,他只有3个月,还在襁褓中。他对父亲的样貌没有任何印象,家里也没有父亲的任何画像和照片,只记得奶奶每次提起父亲时总会流眼泪。

1952年,麻城市白果镇麻溪河村。方金耀告别新婚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方汉炳,毅然报名参军,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第73师第218团的一名机枪手。方金耀是家中独子。临行前他对家人说:“我已经有了后人,就算牺牲也是为了国家!”1953年6月,在朝鲜281.2高地战斗中,方金耀英勇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21岁。方金耀走后3年,一张烈士证和一个光荣牌被送到了家里。“革命烈士证明书”上写着:方金耀同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 “小的时候,奶奶就跟我说要坚强,爸爸是为革命而牺牲的,但是奶奶总是在夜里偷偷地哭泣。”关于父亲的一切,方汉炳只能从上一代人的口中知晓。父亲牺牲后,具体安葬在哪里?不得而知。成年后,方汉炳一直没有忘记寻找父亲,但始终没有结果。每年清明节,方汉炳都只能向着北方,给父亲磕头上香。寻找,等待!寻找,等待……向英烈致敬,接英雄回家!自2014年起,我国已连续11年派出专机接回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截至目前,我国共迎回981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其中就包含方金耀烈士的忠骨,他被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2022年,国家启动烈士DNA比对工程,从浩如烟海的遗物线索、战史资料、军队档案中抽丝剥茧,精准摸排,为烈士遗骸寻找亲属。当年9月,麻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部分志愿军烈士的直系亲属抽取血液样本,与从韩国归国的志愿军烈士遗骸进行DNA比对。经过两年多的比对工作,最终确认了方汉炳和方金耀的DNA比对成功。今年3月份,麻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一张告知书,送到了方汉炳老人的家中。接过DNA比对告知书,方汉炳老泪纵横:“父亲是为国家牺牲,我很佩服他!”父亲虽不在身边,但父亲的榜样力量却一直在支撑着方汉炳不断前进。“别人做得到的事情,我也一定做得到,我坚决不输给别人。因为我的爸爸是英雄,我是英雄的孩子!”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方汉炳坚定地说。找到父亲后,这个清明节,方汉炳决定带着家人,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在有生之年里好好祭奠自己的英雄父亲。献上一束花,再洒下一杯酒。祭拜结束,方汉炳依依不舍地望向父亲的名字。在离开陵园时,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特意将方汉炳带来的麻城家乡土保留了一份。他们准备将这些泥土和来自安息在这里的志愿军五大烈士: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杨连第、孙占元的家乡土一起,撒在陵园里,让这些来自家乡的土,沐浴北国的风,永远守护祖国的山河。临走前,和方汉炳一起来拜祭太爷爷的孙女姜依娜,在留言墙上写下了这样一张心愿卡:“所有的烈士先辈们,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鲁娜、李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