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在武汉举行的2025年“中华美食荟”现场,一颗直径5公分的鱼丸正在演绎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微观样本。黄冈展台上,由“鄂東”白莲河青背胖头鱼制作而成的手工鱼丸日均售出3000余颗。
昔日,卖“一尾鱼”,如今卖“一条链”。小小鱼丸,日进“斗金”。数字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味蕾的狂欢,更是一条鱼产业跃迁的进化之路。
“剪刀差”划出新公式——从“塘间到车间”的产业跃迁
时间回溯到2024年4月12日在广东东莞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和第二届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博览会,在“鄂東”白莲河青背胖头鱼展区,来自海威达水产食品商行的市场部经理一行驻足观看,对人放天养的白莲青背胖头鱼给予称赞。
展台前,58岁的手工鱼丸制作人陈师傅手持特制竹刀,刀刃沿鱼尾逆鳞而上,顷刻间骨肉分离,鱼头仍在翕动。“过去我们讲究鱼不见水、丸不沾铁,现在用上了液氮速冻技术。”他身后,真空包装的鱼丸在液氮冷雾中,凝结着传统技艺与科技创新的“亲密握手”。
2024年5月29日上午8:30,在武汉市洪山区关山街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社区居委会门口,个大肥美的白莲青背胖头鱼受到市民青睐。当天活鱼销售150公斤,袋装的风味大白刁卖了70多条,带去的手工鱼丸销售一空。
在这场产业升级裂变的对话中,黄冈市淡水鱼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颇具深意:2024年全市胖头鱼养殖面积较五年前基本持平,产值却逆势增长40%。这组“剪刀差”划出的,正是从“塘间到车间”从“一条鱼到一条链”的产业跃迁轨迹。
“不是在卖鱼”催生新活法——从“一条鱼到一条链”的增值路径
今年3月4日至7日,湖北万湾湖胖头鱼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涌带队完成对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地水产市场的考察,并与广东一县一品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湖北白莲河水库青背胖头鱼即将“跳”上大湾区市民餐桌。
在南下考察期间,张涌的记事本写满了行程:5日上午签约连锁餐饮中央厨房订单,下午约见生鲜电商采购总监,次日又走访了多家中高端餐饮企业。他手中的产业图谱显示,这条青背胖头鱼已被解构成精密的价值公式——鱼头入餐饮、中段制鱼丸、鱼尾做调理品、鱼骨熬高汤、鱼鳔制干品,连鱼鳞都转化为胶原蛋白肽原料。
“我们不是在卖鱼,而是在经营产业链和饮食文化。”张涌的比喻揭示了现代农业的本质变革。当传统养殖户还在计较每斤鱼价涨跌时,万湾湖公司已建立起“养殖基地+冷链物流+电商平台”的产业链,让每尾鱼的附加值提升250%以上。这种转变恰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动农业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形成战略共振。
“鱼跃龙门”创造新裂变——从“庖厨技艺”到“靠数兴业”的时代启示
3月9日,南下考察刚返回公司的张涌一行,带着那些鱼制品和收集的300多条消费者数据信息,返回白莲河畔的青背胖头鱼研发中心。
公司经营分析会上,张涌翻看记事本说:“不同地域的消费口味和习惯有所不同,我们的产品要因地制宜量身打造。”
“00后偏爱藤椒味鱼丸,长三角客群关注低钠配方,粤港澳客户倾向药膳风味……”湖北万湾湖胖头鱼养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云飞分析。公司将持续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产业链延伸、供应链打造和价值链提升,让“鄂東”白莲河青背胖头鱼“游”出黄冈、“游”向全国。
过去是卖鱼产品,将来要卖“数字鱼”图谱,这也是黄冈农特产品即将由千年农耕文明导入产业互联网赛道的分水岭。
其实,这种变革在东莞食博会上已初见锋芒。当万湾湖的液氮锁鲜鱼丸与预制菜结合,创造出“5分钟鱼丸豆腐煲”时,传统水产加工与现代快消品业的边界轰然消融。“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演变为现实。
昔日,白莲河畔渔人收网的掌纹厚实坚硬;如今,透过智能科技和大数据“精确画像”的时代已经来临。
轻拭电脑鼠标的指尖,黄冈这条“游”出大别山的青背胖头鱼,正以其跃动的身姿诠释:在高质量发展坐标系中,农业的价值重估才刚刚开始。从“靠天吃饭”到“靠数兴业”,从“论斤称卖”到“论克计价”,这条鱼的进化史恰是黄冈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缩影。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