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光的星辰大海

光谷广场星河璀璨,从这里向东,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企业集聚。(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娜 张真真

一束光能照多远?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庄丹说,长飞光纤销量连续8年全球第一;

中国信科集团董事长鲁国庆说,深挖数字连接价值,从光谷连通到世界各地;

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说,引领中国激光板块、勇闯科技无人区;

武大测绘学院教授李熙说,从珞珈卫星到东方慧眼,这束光正奔赴星辰大海。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来到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光谷,鲁国庆、庄丹、马新强、李熙有幸当面聆听总书记的谆谆教导——

2013年7月: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

2018年4月: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位的。

2022年6月: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4年11月: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

次次聚焦创新,次次嘱托创新。

从中国光谷迸射的这束创新之光,点亮荆楚、奔赴寰宇。

跟跑、并跑、领跑!

中国科技工作者秉持这束信仰之光,突破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难题,在世界科技坐标上刻下中国印记。

总书记一席话点燃打造“中国芯”的熊熊烽火

这束光,从中国光谷冲向世界科技之巅

无边宇宙,是创新之光的舞台。

无涯时间,是创新之光的注脚。

在时空的坐标里,创新者不断以新思想校准航向。

2012年,长飞公司对标当时美国和日本的光纤预制棒技术,启动攻关。

最吃紧的时候,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飞公司车间,登上30米高的拉丝塔顶,顶着拉丝炉的高温和刺眼光芒,观看了解光纤预制棒熔化拉丝过程。

“总书记问我,你们的长飞梦是什么?”

11年前的情景,庄丹历历在目。“我回答总书记,用6年到8年时间做到这个领域的全球第一。总书记接着说,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培养和吸引人才,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此后4年,长飞励精图治。2017年,预制棒、光纤及光缆三大主营业务全面问鼎全球第一,并蝉联至今,兑现了对总书记的庄重承诺。

关键时刻的指点迷津,弥足珍贵——

“卡脖子的滋味,我们体会最深。”中国信科集团旗下烽火通信董事长曾军回忆说。

当时,国际同行已采用全新技术开发下一代产品。是沿用100G成熟的技术路线,还是开发下一代产品?2018年,烽火研发出我国首款可以商用的100G相干硅光收发芯片后,面临重要抉择。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烽火时语重心长地说:“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国之重器必须立足于自身。”“科技攻关要摒弃幻想靠自己。”

一席话,点燃了大家心中打造“中国芯”的熊熊烽火。

义无反顾,推倒重来!研发团队常常是早上讨论技术方案、上午输出算法版本、下午完成测试、晚上修改、凌晨再测试。两年后,400G相干商用硅光收发芯片终于研发成功,成为当时国际上集成度最高的商用硅光集成芯片之一。

重大节点的导航定向,醍醐灌顶——

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在华工科技第一代半导体晶圆激光切割装备前驻足良久。

“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应用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有条件率先实现突破的高技术产业。”总书记指出,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

“总书记的嘱托,激励我们突破一个又一个极限。”马新强说,不做技术附庸,开启创新突围,华工科技先后诞生60多项“中国第一”,实现了从“全球买”集成创新到自主创新实现“全球卖”的飞跃,主要产品自主化率达90%以上。

一根光纤可供1600亿人同时打电话

这束光,照进浩瀚星空和深邃海洋

“从1.06P到5.29P,我们的光纤传输容量增长了5倍,已用于大湾区超级光网络建设!”12月20日,位于武汉的中国信科集团总部,光通信技术和网络全国重点实验室罗鸣博士团队宣布:单模多芯光纤技术世界第一,已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超大容量光纤是算力大模型运行的硬件基础,在我国“东数西算”大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018年,我向总书记汇报:我们的一根光纤,可供67亿人同时打电话。如今,这一数据已刷新到超过1600亿人,相当于每秒可传输660个1TB硬盘的数据。”

鲁国庆说起6年前的那次见面,仍心潮澎湃。“在地面通信领域,我们正加速构建800G光传输系统、空芯光纤、万兆光网等在内的下一代高速全光通信产业链。”

中国信科集团的前身武汉邮科院,是赵梓森院士拉出中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的地方。

如今,中国信科集团正走向“深蓝”,积极布局深空、深海通信领域。

望向浩瀚星空——中国信科集团与全球领先的航天企业一道,突破卫星承载与组网、星间激光通信、卫星路由与交换等技术,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载通信产品。

望向深邃的海洋——烽火通信是全球唯一能够一站式提供海底光缆建设项目EPC解决方案的中国企业。“千岛之国”菲律宾的海底光缆,七成由烽火通信承建。

从光纤光缆的全球第一,到海底穿越、星际探险的探路者,越来越多的湖北科技工作者在新思想引领下突出重围。

武汉大学师生研发的珞珈系列科学试验卫星,应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邀请,通过“通导遥”一体化地理信息服务,在中东地区人道主义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

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启梦MXT2702”,是中国首颗40纳米量产的北斗导航定位芯片,在它的助力下,北斗精准定位可达“厘米级”。

武汉华测将高精度RTK(实时动态)与激光雷达相结合,推出首款手持扫描仪“如是RS10”,每秒可测量10万个点的坐标,实现对物理世界的精准复刻。

从“地图上被遗忘的2厘米”到世界科技策源地,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创新的深情寄语,如盏盏明灯,照亮中国光谷和中国科技的星辰大海。

推动企业、高校、创新平台协同“向未来”

这束光,点亮科技创新新征程

时间的车轮驶进2024年。

观天下大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科技革命和大国博弈相互交织。

看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极微观深入、极端条件迈进、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

如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如何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如何赋能科技创新?

时隔两年,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踏上荆楚大地。

这一次,创新的脚印落在武汉产业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

这是一个成立刚满2年的新型研发机构,也是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所在地。

与人形机器人互动、同稻米造血科研人员交谈、看珞珈卫星模型展示……2024年11月5日,武创院展厅,总书记殷殷嘱托——

“科技高峰和产业高峰都要靠我们自己去攀登。我看好你们,看好中国的创新人才,也看好我们的创新体制。要增强自信、志存高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亲切的话语如冬日暖阳,温暖人心、催人奋进。

“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武创院院长李锡玲表示,武创院要做科学家的助跑者、企业家的加速器。

连日来,武创院动作频频。联合31家单位发起成立高端芯片产业创新发展联盟,与中铁十一局成立城市更新产业创新中心,聚焦地下空间、高端装备等领域技术攻坚。

“四链融合”的动员令,推动大中小企业、高校、创新平台协同“向未来”。

东风公司牵头组建“车规级芯片创新联合体”,组织了包括高校院所在内的2000多名科研人员协同攻关,研发出4款车规级芯片,填补国内空白。

全球首个遥感影像智能解译专用深度学习框架,由武汉大学与相关企业联合打造,面向全球用户开源。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在产业园区相继揭牌成立,打破学科化、院系制的传统组织模式,形成人才联合培养新范式。

“点菜的不吃饭,吃饭的不买单”等产学研脱节问题正在破解。

湖北科创供应链上线不到一年,已入驻企业6.1万家,完成供需对接1万多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提高到67%。

集科技、教育、人才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加速建设,高效匹配创新要素的“强磁场”正在形成。

华灯初上,光谷星河广场,转盘上的雕塑宛若银河飘带,川流不息的车辆环行其外,灿若星河。

仰望星空,一束光能照多远?

AI智能回答:一束光在真空中传播的距离是无限的。

从中国光谷出发,这束光,奔赴星辰大海,照向远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