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广大受水区人民喝上丹江口水库甘甜清澈的好水,离不开蜿蜒北上的中线工程总干渠。这条气势恢宏的人工河,穿越崇山峻岭,跨过广袤平原,将源源不断的南水送往北方。10年前,十堰广播电视台记者沿着1432公里的总干渠一路北上展开采访;10年后,十堰广播电视台策划开展“‘南水北调通水十周年’回访活动”,我们再走调水路,寻访当年的人和事,看看这一伟大工程给沿线带来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吴刚 周贤林 赵翰祥 朱江)十堰广播电视台“重走调水路”大型采访活动,今天走进天津市,看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天津调水后,这里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沿着1432公里的调水线路一路北上,记者来到了位于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的曹庄泵站,丹江口一库碧水抵达这里,完成润泽天津的使命。
曹庄泵站是南水北调工程在天津市内的重要配套枢纽。10年前,记者曾在此采访过一位泵站工作人员孙喆,10年后他依然坚守在这里。
看自己10年前接受采访的画面后,孙喆说,回想南水北调正式通水时的盛况,记忆很深,感触颇多。
2014年12月12日,曹庄泵站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同期通水,将引江水输送到津滨水厂和滨海新区的4家水厂。
孙喆说,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天津形成了一横一纵双水源保障,为天津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0年间,随着天津市滨海新区落户企业和居民不断增多,用水需求加大。去年底,曹庄泵站启动增容工程,供水能力提高一倍。
天津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海硕介绍,该站由原来的6台机组增容改造为8台,流量从每秒12.7立方米提升到每秒22.3立方米,提高了下游受水区的水厂的供水能力。
站在南水北调外环河出口闸望去,一侧方正的蓄水池里“盛满”了南来之水,微风拂过,波光潋滟。“南水”从这里通过泵站加压送往水厂处理后,顺着纵横交错的城市供水管网,流向千家万户。
天津市民吴刚说,小时候的记忆中天津缺水,水含氟量高,煮完之后先沉淀半小时才能饮用,口感很涩。
天津市民李春志说,南水北调后,供水稳定了,水质清甜。
天津市杨柳青水厂原设计规模5万吨/日的加压泵站,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供水不足问题日渐显现。2021年,杨柳青水厂改扩建工程开始实施,2023年11月,水厂正式通水,产水规模达到10万吨/日。
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杨柳青水厂副厂长张静仁介绍,该水厂的原水主要来自于丹江口水库,投产后为四个镇区的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提供了更好的水质保障。
走进坐落于西青区杨柳青工业园的天津鑫宝龙电梯集团有限公司车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但在公司投产之初,受水量、水压不足之困,未能释放出最大产能。杨柳青水厂扩建增产后,企业的生产用水得到了显著改善。
天津鑫宝龙电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总监周培介绍,该公司的生产线上有多个需要用水的工位,过去,由于经常停水,导致生产线也不得不停工,但是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生产线就再也没有因水停工。
天津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一渠“南水”润津门,10年来,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天津市供水,天津市地下水最深的地方提升了8.71米。2023年天津市地表水断面的优良水体比例已经达到了60%,为历史最高水平。12条入海河道,达到Ⅳ类水以上的水质,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天津市民吴刚说,他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家里的水壶结垢现象减少了,这都得益于丹江口水源地人民做出的牺牲,舍家撇业,造福了北方的百姓。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工程处副处长张亚旺表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以来,向天津供水超过100亿立方米,为天津市1200万市民供水,成为天津市的主要水源,解决了天津的缺水问题,为天津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水源保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