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创新

浠水县第三实验初级中学巴河校区 方欢

在基础教育中,初中语文教学意义重大,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着重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筑牢根基。身为初中语文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深知责任之重,同时也满怀热忱地探寻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方法,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创新思维萌发和成长的摇篮。

唤醒创新意识:由“被动接纳”迈向“主动探寻”

传统的语文教学多侧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致使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其创新思维。故而,教师首要之举是转变教学观念,从“以教为核心”转为“以学为核心”,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质疑和反思。例如,讲授《回忆我的母亲》时,我不再单纯停留在对文章情感的剖析,而是引导学生思索:“倘若你是朱老总,会怎样描绘自己的母亲?这样的描述背后又包含怎样的情感和深意?”此类问题的设定,促使学生突破文本的局限,结合自身经历展开创造性解读,进而唤醒其创新意识。

革新教学方法:多媒体融合与跨学科学习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手段,像PPT、视频、音频等,能够将抽象的文字转变为直观、鲜活的图像和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同时,跨学科学习也是增强创新力的有效渠道。教授《桃花源记》时,我尝试把地理、历史、美术等多学科知识融入课堂,让学生绘制心中的“桃花源”地图,编写“桃花源”旅游指南,甚至编排小型舞台剧。这样的活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关键是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成了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创新。

强化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常常源于对既有观念的质疑和挑战。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勇于提出不同看法,学会从不同视角审视问题。比如讲解《骆驼祥子》时,我组织了一场小型辩论会,主题是“祥子的悲剧是否全然归咎于社会?”通过正反双方的激烈论辩,学生们不仅深化了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在繁杂的社会现象中探寻问题的根源,并给出解决办法。

拓展实践活动:让创新于行动中绽放光彩

除了理论学习,实践活动是检验和提升创新能力的最优路径。我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文学创作竞赛、朗诵比赛、绘画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同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调查、采访当地名人、参观文化遗迹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觅灵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但学会了把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行动,更深刻领会了语文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优化评价体系: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

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考试成绩,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激励学生创新,我尝试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除考试成绩外,还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作业创意、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课外实践成果等。通过设立“最佳创意奖”“最佳团队合作奖”等奖项,表彰在创新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

总之,提升初中生的语文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思维训练、实践活动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革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引领者。让我们共同奋进,在语文的广袤天地中,播撒创新的种子,精心培育,让它们生根发芽,绽放出璀璨的花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